-
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这样的印象: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
-
孔子说“利用侵伐,征不服也”,意思是说,人君应以文德治国,仍有不服,则可以诉诸武力。
-
道家对于礼制文化确有强烈批判,但其所批判的其实是对于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礼之外化、异化的现象,而非一味反对礼之真实内涵。因此,从道家的创始者老子起,即重视礼之内在情质。庄子循此发展出“反真”、“贵真”的观点,以内心真情实感之流露来作为礼所应具有的内在本质。稷下道家更进一步提出“礼者,因人之情”的主张,强调礼的形成或制定,都必须顺应人情人性之自然。
-
在道家的思维系统里,形上界与形下界为一相互涵摄的整体,两者并非分离割裂。例如,关于《老子》第三十八章的解释,在道、德与仁、义、礼五者之间,道居于形而上的层次,而德则为形而上领域与形而下现实社会彼此联系的中介环节,使形上之道成为孕育现实存在的母体,而与维系人间社会伦序的仁、义、礼有着因依相存的连锁关系。
-
人就活在兴之中,兴发父母,又被子女兴发。人从根本上就不是可对象化、比喻化、算计化的存在者,而是一种兴与被兴交织的风流存在者
-
艺术就是任何人想要把它表现为艺术的东西,就是人的创作技能;艺术家就是对周围事件做出反应并把这种反应放到他自己的“创作”中去的人——或者说,是能够把自己的内心实在和自我想象现之于形体的人。
-
破碎的形象、惊慌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斗混为一体,使<格尔尼卡>成为20世纪少数几幅真正具有大众意义、使用大众语言的大众作品之一。由此,它和以前各种运动中那些纯个人试验性质的特征真好形成强烈对比。
-
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浮世”在佛教中寓意不祥,意为生命短暂,日本人用其强调生命的转瞬即逝以及在有生之年尽可能享受人生的强烈愿望。
-
早期基督教对圣人的描绘体现了基督教作为“书籍宗教”与册子本这一新形式的联系有多么密切,在图画中,圣人手持的通常不是卷轴,而是册子本。事实证明,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寒冷潮湿地区的传教工作中,皮纸册子本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使用纸草卷轴,基督教信仰不可能在整个欧洲广为传播。因此,基督教不仅是“书籍宗教”,而且是“册子本宗教”。
-
查理大帝及其宫廷学者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加洛林小写体的发展,它基于古典时代晚期草书和半文体,主要由小写字母组成,其特点是哥哥字母之间有明确的间隔,同时基本避免了连字和缩写。它在12世纪被用作书籍字体,在15世纪被人文主义者重新发现,成为一种所谓的古典时代字体,并成为今天印刷字体的基础。
-
事实证明,当晚就是转折点。我们所有人都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决之道上,而不是抱怨出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学到的另一课:“关注解决之道,而不要抱怨出现的问题。”
-
以现代美术为例,说明有些领域的全部活动都只是属于“胁迫式争论”。在现代美术中,为了证明美术家们的确拥有神秘“精英”才具有的特殊洞察力,平民正在争相高声赞美某些光秃秃的(但被胡乱涂抹过的)画布有多么辉煌。
-
The things you're running away from are with you all the time.
-
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而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
-
何处我能找到一个与我同样残缺的人,能以共同的志愿,在宇宙间在变幻中造成一个托庇之所?何者才是难能而必需的德性,能使国家在残缺的制度之下生存?凭借了纪律,忘记了我的恐惧与遗憾,我的精力与时间可以奉献给何种事业?我能造就的是何种幸福,用何种爱去造成这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