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网为大家整理了经典好书《浅薄》中的经典语录,精彩段落及优美句子,重读经典,感悟人生。让读者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里,忘记周围的世界, 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欢迎大家阅读~
对互联网的使用涉及许多似是而非的悖论。其中,必将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最大的悖论是: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互联网发出各种刺激性杂音,既造成了有意识思维的短路,也造成了潜意识思维的短路,因而既阻碍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也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
“我过去认为信息时代的魅力就是允许我们知道得更多,可是后来我认识到,信息时代的魅力是允许我们知道得更少”
当我们越来越习惯并依赖计算机的时候,我们必将难抵诱惑,而把“需要智慧的任务”托付给他们。
在互联网上,人们不是在两个任务而是在多个脑力任务之间跳来跳去,这是上网时的家常便饭,而且这个时候的切换成本会更高;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内,哪种教材和考试能让小孩子具备这种快速反应下的手眼协调素质呢?我从来不反对我的孩子玩游戏,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工业化的现代教育对高科技条件下所需的“更原始的大脑功能”开发不足,玩游戏可以补充小学教育甚至大学教育在这一关键素质培养方面不足;
广度足够,深度缺乏。
“清静的环境、充裕的时间,全神贯注地默默记诵,这些都是高级阅读赖以进行的条件,现在基本上已经难觅踪影了。”
“数字环境倾向于鼓励人们广泛探究许多主题,不过是在肤浅的层次上探究。”
我们的思考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既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也不是完全由童年经历决定的;
谷歌公司最不愿意鼓励人们去做的事情就是从容不迫的阅读或寂然凝虑的沉思。谷歌公司做的是彻头彻尾的分心生意;
“记忆的艺术就是思考的艺术”
今后,深度阅读将会持续式微,完全有可能变成规模越来越小的少数知识精英群体的专属活动;
梦这种“活儿”,连猫都可以胜任,可见,弗洛依德想通过对梦的研究来解析人的本质,结果充其量是把人研究到猫的水平;
读书活动是一个非自然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对单一、静止目标的关注持续不变,并且不能被打断……读者必须训练自己的大脑,对周围的其他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抵抗把关注焦点从一个感官信号跳转到另一个感官信号上的强烈欲望。他们必须对自己的注意力施加“自上而下的强力控制”,形成或强化反制本能的精力分散所需要的神经连接。
谷歌公司最具雄心的一项创举——玛丽莎梅耶尔称之为“探月计划”——就是要实现世界上现有图书的数字化,让每一本书的电子文本都能“在网上现身,都能在网上检索”。
关于如何使用电脑这个问题,在我们有意或无意的选择下,我们已经抛弃了孤独宁静、一心一意、全神贯注的智力传统,而这种智力规范正式书籍赠予我们的。我们已经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杂耍者的手上;
短期记忆会加强或弱化先前存在的神经连接,从而引起突触功能的改变;长期记忆则需要发横解剖学变化。
我们现在经历的这种变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轨迹中的一次倒退:我们正在从私人知识的耕种者发展为电子数据丛林中的狩猎者;
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卡尔 罗杰斯开发了一套心理治疗技术。采用罗氏治疗法治疗心理疾病时,心理医生跟病人交谈的过程中,假装自己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书写下来的文字把知识从个体记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得语言不再受到记忆和背诵所要求的诗歌韵律及公式化的约束,思维和表达的广阔疆域随之向大脑开放。“西方世界所取得的成就,正是读写能力带来巨大价值的有力证明,这是显而易见的。”
博览群书的读者拥有一个平和而非喧闹的头脑;
有些时候,工具对我们言听计从;还有些时候,我们得适应工具的要求;
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我们自己知道某个主题,一种是我们知道从哪里能找到关于某个主题的信息;
我们现在的阅读量要大于20年前,但是,我们用于阅读印在纸上的文字的时间大大减少了;
无处不在就是无处可在;
在我们解决问题的工作以及其他认知任务“外包”给计算机的时候,我们就削弱了我们的大脑“建立稳固的知识结构”。
网络链接不是我们的神经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