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慢读译丛”之一,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日本最有代表性小说家夏目漱石鲜有出版的散文随笔集,收入从未译介过的《永日小品》的大部分和《往事漫忆》的全部及一些散篇译作。夏目漱石的散文记述人情往来、家庭生计、读书属文以及疗病养疴等生活的琐末细事,如小院闲花,风情自在,在明治、大正时代别开一方胜景。其中,《永日小品》不少篇目和鲁迅笔下的小说风格极为相似,实写的人情物事淡而有味,虚写的文字想象奇诡、丰富,笔墨轻松自然,行文游刃有余;《往事漫忆》则描写了作者引人关注的“修善寺大患”(修善寺原名修禅寺,是伊豆半岛北部的温泉之乡,作者两度在此医治修养)。此节充分体现作家写实主义派的风格,同时可见日本的写实派又受到同时代的自然主义影响。对于夏目漱石来说,生病既是生死的考验,也是心灵的净化,从而孕育了作家晚年所逐渐成形的“则天去私”的人生理想。
......(更多)
夏目漱石(1867-1916),明治、大正时代文豪,小说家,英国文学学者,俳句和汉诗诗人,并长于书法和绘画。生于江户(今东京)牛込。本名金之助。少年时代做过养子。帝国大学(东京大学)英文科毕业,辗转四国和熊本,历任中学国语和英文教师。1900年,由政府派遣赴英留学,研究英国文学。三年后回国,教授英文。1905年,发表讽刺小说《我是猫》,鞭挞明治时代功利主义,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获得很大反响。其后,又陆续发表《伦敦塔》《哥儿》《草枕》等著名小说。1907年,辞去东京大学教职,进入《朝日新闻》社任专业作家;一面创作,一面培养文学新人。夏目漱石是日本具有世界影响的一代大家,他的文学艺术活动,对于现代日本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陈德文,南京大学教授。1965年北京大学日本语专业毕业。1985年赴早稻田大学学习和研究。1989年和1994年,两度应邀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别研究员,分别于国学院大学和东海大学研究日本文学。现为日本爱知文教大学专任教授、大学院国际文化学科日中文化文学专攻前后期指导教授。翻译出版日本十数个文学名家的长中短篇小说、散文专集和数百名日本作家的散篇作品。出版个人学术著作《日本现代文学史》《岛崎藤村研究》和散文随笔集《我在樱花之国》《花吹雪》《樱花雪月》等
......(更多)
第一辑 永日小品
元旦 . . . . . . . . . 3
蛇 . . . . . . . . . . 7
小偷 . . . . . . . . . 10
柿子 . . . . . . . . . 16
火钵 . . . . . . . . . 20
下宿 . . . . . . . . . 23
过去的味道 . . . . . . 27
猫之墓 . . . . . . . . 31
暖梦 . . . . . . . . . 35
印象 . . . . . . . . . 39
人 . . . . . . . . . . 42
山鸡 . . . . . . . . . 46
蒙娜丽莎 . . . . . . . 51
火灾 . . . . . . . . . 54
雾 . . . . . .. . . . 57
挂轴 . . . . . .. . . . 60
纪元节 . . . . . .. . . 64
往昔 . . . . . .. . . . 66
声音 . . . . . .. . . . 69
心 . . . . . .. . . . . 72
变化 . . . . . .. . . . 75
库莱格先生 .. . . . . . 78
第二辑 随想
长谷川君和我 .. . . . . 89
克贝尔先生的告别 .. . . 97
战争造成的差错 .. . . . 100
正冈子规 .. . . . . . . 101
子规的画 .. . . . . . . 106
三山居士 .. . . . . . . 110
初秋的一天 .. . . . . . 113
愚见数则 .. . . . . . . 117
入社辞 . . . . . .. . . 123
第三辑 往事漫忆
再度住院 . . . . . . . . 129
院长和病人 . . . . . . . 132
詹姆斯教授 . . . . . . . 135
往事的情趣 . . . . . . . 139
吟诗作句 . . . . . . . . 142
读《列仙传》 . . . . . . 147
病中的书 . . . . . . . . 151
呕吐 . . . . . . . . . . 156
殿下的问候 . . . . . . . 159
洪水 . . . . . . . . . . 162
妻子的信 . . . . . . . . 165
裸客 . . . . . . . . . . 168
死而复生 . . . . . . . . 171
病危 . . . . . . . . . . 174
生死 . . . . . . . . . . 177
病卧 . . . . . . . . . . 180
死后的意识 . . . . . . . 183
病床上的天地 . . . . . . 187
情谊 . . . . . . . . . . 190
疾病的幽趣 . . . . . . . 193
陀思妥耶夫斯基 . . . . . 196
白衣护士 . . . . . . . . 199
我们的社会 . . . . . . . .202
我和画 . . . . . .. . . .205
孩子们 . . . . . .. . . .208
病馋 . . . . . .. . . . 212
艺术和职业 .. . . . . . 215
胡子 . . . . . .. . . . 218
寺鼓 . . . . . .. . . . 221
花草 . . . . . .. . . . 224
白发人生 .. . . . . . . 227
病愈回归 .. . . . . . . 230
病院的新年 .. . . . . . 233
译后记 . . . . . . . . . .237
......(更多)
“说起怎么看,对于西洋诗歌,首先要诉诸于眼睛,然后再通过耳朵加以检验,否则就全然不懂。
大人和孩子不同,他们能够分辨出一件东西是由十条或二十条花纹组成的,但他们却很少恣意吸收作为生活基础的纯洁的感情。一生中究竟有过几次真正的欢乐、真正的幸运、真正的尊严呢?算起来寥寥无几。尽管不很纯洁,但当时为自己増添活力的这种感情,我还是愿意长期完好地保存在心中。我很害怕这种感情不久就会退化成一片记忆。———因为,我深感活在人情淡薄的社会,自己太尴尬了。
把过去的事原封不动罗列下来,那就像记账本,一点儿意思都没有。做文章就像捏糖人,要拽多长能拽多长,不过那真味就会大大减损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