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陈寅恪说,纲常是“中国文化之定义”
让三千年传统与世界文明汇流
面对变革,期许一种温和而坚定的中道力量的兴起
※著名文史作家刀尔登专文推荐
《沉思录》《正义论》的译介者、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忧时之作
增补近8万字、1/3的篇幅
※纠“启蒙”之弊,
洗清在近代以来被严重污名化的“纲常”的本来面目,
重建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
※诊断中国社会的失范和败德现象,
反对简单地进行国民性批判,
而是强调制度的关键作用。
※在相对主义和高调主义之间寻求中道,
拒绝让道德沦为知识分子的发明,
而是彰显普通人本就存在的健全常识和良知。
※坚持一种底线思维,
比起“中国往何处去”这种宏观的世界历史命运问题,
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善良”(陀思妥耶夫斯基语),也即成为一个正派的社会。
【媒体推荐】
阅读《新纲常》,我不由得想到张载的“橫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刀尔登(著名文史作家)
何怀宏先生的《新纲常》是一个伦理学家的当代关怀和中国关怀。何先生对道德问题既“沉思有年”,又受当前社会“一些事件的刺激”,因而写下了中国人的道德方略。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
——余世存(著名学者)
【内容简介】
在相对主义和高调主义之间寻求中道,
拒绝让道德沦为知识分子的发明,
而是彰显普通人本就存在的健全常识和良知。
本书坚持一种底线思维,作者认为,比起“中国往何处去”这种宏观的世界历史命运问题,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善良”(陀思妥耶夫斯基语),也即成为一个正派的社会。
当代中国社会弃君主行共和已经百年,正进入它的第二个百年。在历经战乱和动荡之后,中国最近三十年的国力有了突飞猛进。然而,经济的崛起似乎并未给国人带来精诚的团结与共识,也未带来充分的自信和互信。相反,社会的基本信任和基本善意正在快速流失,甚至出现逃离的迹象。
与经典的国民性批判话语不同,作者拒绝将触目惊心的失范和败德现象归于中国人的国民性的糟糕,而是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为了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我们需要探寻和构建一种从制度正义到个人义务的全面的“共和之德”,既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中深厚的道德资源,又充分考虑现代世界的发展,这就是“新纲常”。
......(更多)
何怀宏
1954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代表性学术著作有:《良心论》《世袭社会》《选举社会》《道德·上帝与人》等。译著主要有:《正义论》(合译)、《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沉思录》、《道德箴言录》等。
......(更多)
增订版序 读何怀宏《新纲常》 i
自序 通向真实自由的道路 vii
引言 001
第一章 为什么重提“纲常”? 007
一 “纲常”是什么? 010
二 从“周文”到“汉制” 013
三 尊重生命,是首要道德原则 028
四 道德独立于政治而恒久 040
五 今天的中国社会亟须重建“纲常” 047
第二章 为什么提“新纲常”? 057
一 传统社会对旧“纲常”的反省与坚持 061
二 近代以来对旧“纲常”的批判 072
三 现代之伦与共和之德 081
四 新伦理的基本特点与主要内容 097
第三章 新三纲 109
一 民为政纲 111
二 义为人纲 121
三 生为物纲 128
第四章 新五常 137
一 五常伦 139
二 五常德 151
第五章 新信仰 167
一 敬天 171
二 亲地 173
三 怀国 176
四 孝亲 180
五 尊师 183
第六章 新正名 187
一 官官 191
二 民民 197
三 人人 201
四 物物 205
结语 209
附录 213
寻求极端之间的中道与厚道 215
—— 答《南方人物周刊》
重建转型中国的道德基石 228
—— 答《南方周末》
三千年和三十年的汇流 240
—— 答戴兆国问
“全球伦理”的可能论据 249
底线伦理的概念、含义与方法 288
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 304
建构一种预防性的伦理与法律 313
学以成人,约以成人 319
——对新文化运动人的观念的一个反省
后记 331
......(更多)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当中国遭遇西方之后,就不得不在遭受欺凌之后还是坚持向西方学习,这种学习并不简单地就是因为羡慕西方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而是因为它的确还反映了在中国人的心灵中同样潜存的对于自由平等的渴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