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史料发生学和比较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源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宏观微观兼具的深入考证和精辟分析。是一部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研究极具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力作。
......(更多)
......(更多)
引言
第一章 苏俄文艺论战与中国“革命文学”论争
第一节 苏俄论战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论争的酝酿
第二节 文学与革命——创造社、太阳社基本主张与苏联派别的联系、影响
第三节 文学与革命——鲁迅的思考与选择
第四节 中苏论战过程与结局之异同比较
第二章 创造社前后期转变与日本福本主义
第一节 浪漫主义向革命文学的转化——“五四”以后的创造社思想变迁
第二节 后期创造社与日本福本主义
第三节 隐患:“极左的浪漫主义”及其国际根源
第三章 太阳社与日本“新写实主义”
第一节 “新写实主义”缘起:藏原惟人与苏联“拉普”
第二节 重心偏移:太阳社对“新写实主义”的借用和再造
第三节 溃灭与复苏:“新写实主义”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比较
第四章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概观与比较
第一节 批评思想演进概述
第二节 左翼四大批评家与四种批评模式剖析
第三节 批评与文学运动:几个方面的重大进展
第五章 鲁迅对马克思主义批评传统的选择
第一节 探求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源头
第二节 鲁迅与普列汉诺夫
第三节 鲁迅与卢那察尔斯基
第四节 这一选择的意义及其历史波折
第六章 20世纪30年代苏联“拉普”的演变与中国“左联”
第一节 “拉普”的转向·新的困境·解散“拉普”
第二节 “拉普”与中国“左联”
第三节 瞿秋白对“拉普”理论的借鉴、改造
第四节 重评“拉普”·批判“拉普”·潜伏的问题
第七章 中外两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辨析——以胡风和卢卡契为代表
第一节 胡风与卢卡契的相遇
第二节 承接传统:共同使命与不同內涵
第三节 现实主义诗学:客体模式与主体模式
第四节 在世界格局中的对话与阻隔——胡风·卢卡契·布莱希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