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七0年代的降臨意味著搖滾音樂史上一連串殘酷的幻滅,那麼約翰.藍儂這篇最為震驚後世的訪談,很可能是其中最狠最痛的一擊。1970年,藍儂早已對昔日的「披頭」身分、以及所謂六○年代神話深惡痛絕。身為這樁神話的創建者,他決定當著萬萬千千觀眾的面、親手揉碎它。套用作者楊.韋納的話,在當時,Beatles是「地球上最受矚目的現象」。用藍儂自己的話來說,則是「比耶穌更受歡迎」。於是我們多少可以想像藍儂要打破的那個神話,是多麼難以逼視、牢不可摧。
那是不只一整個世代共同擁有的記憶與夢想,那是數以億計的青春年華共同見證的笑聲與淚水,那是當我們對自己生命中種種不堪感到絕望時,重新賦予我們力量的泉源。而藍儂幾乎親手毀滅了這一切:「夢已經做完了」。這篇石破天驚的訪談錄不妨視為一次壓抑了三十年纔終於爆發的嘔吐,讓全美發行量最大的音樂雜誌Rolling Stone站穩了青年世代媒體霸權的地位。
多年來,《藍儂回憶》一直都是所有「文化人專訪」的參考座標,也是「深度搖滾書寫」的經典範例--每個雜誌記者,夢寐以求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寫出像這樣專業、深入、「後勁十足」的對話錄,而能留名青史。
......(更多)
楊.S.韋納(Jann S. Wenner)
1946年生,當代西方媒體圈的傳奇人物。1967年,正是嬉皮運動如日中天的「愛的夏天」(Summer of Love),21歲的韋納剛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畢業,便和妻子Jane Wenner在嬉皮之都舊金山以極低的預算創辦了《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創刊號的封面人物就是約翰•藍儂。美國發行量最大的期刊,《滾石雜誌》從一份寥寥數頁、印刷粗劣的「地下刊物」,蛻變成全彩精印厚厚一大本的時尚音樂雜誌。韋納本人則從嬉皮時代不修邊幅的「反文化」英雄,變成家財萬貫的上流社會菁英,旗下擁有一整座出版帝國。韋納於1995年離婚,並公開出櫃表明自己的男同志身份。他目前仍住在紐約。
......(更多)
......(更多)
我们的痛苦就是我们一直以来经受的这些。人是从痛苦中出生的,而痛苦也是我们大多数时候的状态。
我一直以来都是写关于自己的事,我不喜欢用第三人称写歌,写那些住在水泥公寓里的人的生活,我喜欢第一人称的音乐。不过因为焦虑还有很多原因,以前我偶尔才会特别写些关于自己的事。但现在我所写的完完全全是我自己,这就是我喜欢它的原因。这就是我,不是别人。所以我喜欢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