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心理学家施琪嘉带你深度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
探索自我·解开心结·处理冲突·体验关系·走向疗愈
缺自信、缺陪伴、缺力量、缺安全感、缺爱……
没关系,缺多少补多少!壹心理联合出品。
◎编辑推荐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不管在童年,还是成年后,当他得 不到关心、爱护与疗愈时,他就成了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
他会变成你失控的情绪:让你愤怒、悲伤、难过,甚至控制不住地大怒或崩溃;
他会变成你那根脆弱敏感的神经:让你缺乏安全感,在感情中很“作”,在工作中没自信,不敢拒绝,不懂争取;
他会变成你极度想去压抑的性格部分:久而久之,拖延、懒惰、敏感、脆弱、情绪化……慢慢成为你的性格陷阱。
★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心理学家施琪嘉基于创伤心理20多年的研究,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看见】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
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的需要;
【共情】释放被压抑的情绪
恐惧感、羞耻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哀伤感;
【改变】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
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
★帮我们利用自身的资源,滋养自己,并走向自我整合:
潜能发展:·开发未知优势·联结内在能量
自我接纳:·全面认可自己·有能力爱自己
有价值感:·拥有良好自尊·确定人生意义
自我疗愈:·看见内在小孩·告别负面感受
自我觉知:·全面了解自己·开启内在对话
★走一趟向内疗愈的旅程,活出强大、自信、内在安稳的自己。
◎内容简介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当我们遭遇伤害我们的事情,我们的自我就会停留在当下的年龄,变成一个“内在小孩”。内在小孩会记录下当时的感受,渴望爱的,不甘心的,愤怒的,或者是悲伤的。
★当我们的内在小孩得不到关心、爱护与疗愈时,内在小孩就会变成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变成失控的情绪,变成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经,还会变成你极度想去压抑的性格部分。
★只有我们学会不断地去看见他,疗愈他,让内在小孩与我们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的自我才会完整,才能真实地感到快乐。
★本书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开始,释放被压抑的情绪,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补足内在小孩缺失的所有,同时发现生命中的独特资源,找到自我固有的内在能量,重新整合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觉知自己、疗愈自己,有价值感,可以自我接纳,并发展出自己潜能的全新自我,创造全新的生命经验。
......(更多)
施琪嘉,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中国精神系专委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武汉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武汉市心理医院副院长。其曾获得德国对外学术交流基金,留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
......(更多)
第 1 章 看见·与我的内在小孩对话 1
第一节初识·我的内在小孩长什么样/3
第二节理解·他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9
第三节辨别·内在小孩也有“上帝”与“恶魔”吗/17
第四节分类·不同时期的他有哪些表现/24
第 2 章 疗愈·照顾我的内在小孩 31
第一节探寻·内在小孩是如何受伤的/33
第二节爱·缺乏爱的伤痛感/40
第三节陪伴·缺乏陪伴的孤独感/46
第四节夸奖·缺乏夸奖的自卑感/53
第五节玩耍·缺乏玩耍的紧张感/61
第六节道歉·缺乏道歉的委屈感/69
第七节共情·亲爱的,我在这里/75
第八节恐惧·动不动就焦虑,该怎么办/81
第九节羞耻·为什么总感觉自己很丢脸/87
第十节被抛弃·怎么找回失落的安全感/93
第十一节空虚·怎么应对悲观无助的时刻/98
第十二节哀伤·如何理解眼泪的意义/103
第十三节悲悯·学会与情绪化的小孩共处/110
第十四节告别“我不行”,不再否定自己/118
第十五节告别“我不配”,不再忽视自己/126
第十六节告别“我不好”,不再攻击自己/133
第十七节学会自我释放,不再压抑自己/140
第十八节学习自我认同,不再怀疑自己/146
第 3 章 整合·活出爱与新生的自我151
第一节内在之光:寻回我的赤子之心/153
第二节潜能·如何开发自身未知的优势/160
第三节整合·如何与更好的自己融为一体/166
第四节内在小孩如何影响怀孕和生育/172
第五节青春期的内在小孩有什么特殊之处/178
第六节女人和男人的内在小孩有哪些不同/184
第七节夫妻之间的内在小孩,扮演什么角色/190
第八节老年人的内在小孩会有哪些影响/196
第九节职场关系中的内在小孩/202
第 4 章 结语 & 答疑 209
结语/211
答疑 1·母亲的回归,任何时候都不晚/213
答疑 2·用现在的自己安慰过去的自己,
这是最有力量的/221
......(更多)
我们成年人总是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特别小的孩子。我们会要求孩子,要孔融让梨,要孝顺父母······在这些要求下,孩子感觉不到现实对他多么友好,因此他会逐渐退到自己的内心中,在内心形成一个虚构的状态。这正是孩子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危险之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