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宏观角度论述文人之不宜从政,感慨良多。苏轼大才,致拣尽寒枝不肯栖,仕途之险恶可见一斑。
摘录部分论述如下:
--从来文人都不适于从政,搞政治的人,首重实际利害,而文人只管发挥自己的理想,做官的人要用传统的典常来约束一切;而文人则重视自由意志的考量,不屑规例。苏轼生有极为坚强的个性,其不适于从政,尤其如操持中书省这样需要最高幕僚技术的实际政务,就处处露出破绽来了。
--苏轼是个文人气质非常浓厚的人,而官僚与文人,却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人物。官僚重视利害,文人耽于想象;政治离不开权术,需要客观冷静,而文人则一腔热情,但求发泄。官僚必然看不起文人,所以朔派领袖刘挚,曾告诫他家子弟道: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苏氏家学,本于荀卿何孟子,具有自由批评的特质。苏轼是非观念之强,实不下于司马光,嫉恶如仇,坚持小人之防,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绝不与人妥协,好用激烈的语言文字,扫荡脏乱。这样做,必然要与现实的权力世界,发生直接冲突,使自己在政治社会中,变成一个可怕的“异端”,异端固常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他本身则将遭受无穷的迫害。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一生的命运,苏轼也不例外。自己形容脾气说“性不忍事,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
结合毛泽东对苏轼“书生之见”的认识,确实令人深思。
......(更多)
李一冰 1912—1991
原名李振华,以“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取笔名“李一冰”,浙江杭州人,原籍安徽。毕业于浙江私立之江大学经济系,后留学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系,陆续于新文学重要刊物发表白话散文。李一冰熟读苏轼诗作,同时整理《东坡事类》等重要书籍并编订《苏轼年谱》,历时 八年,写成《苏东坡新传》,共计七十余万字,于1983年以笔名出版。另著有《明末孤臣张苍水传》,后增补成《张苍水传》。
......(更多)
上册
第一章 食蓼少年
一 蜀道难
二 宋之平蜀
三 世系
四 双亲
五 少年
六 但愿一识张益州
七 登进士第
八 母丧
九 南行
十老苏的一官难求
十一 制策之试
第二章 变法与党争
一 初仕凤翔
二 怀乡念弟
三 陈希亮
四 亡妻丧父
五 荆公变法
六 党争的发端
七 新政风暴
八 上皇帝书
九 遭诬
十 惘惘出都
第三章 马入尘埃
一 湖畔孤鸿
二 湖寺寻僧
三 监试乡举
四 相度堤岸工程
五 富春山行
六 红裙白酒
七 常润道中
八 别西湖
九 密州利病
十 超然台与盖公堂
第四章 黄楼
一 做客东园
二 谏用兵书
三 徐州大水
四 秦七黄九
五 黄楼之会
六 诗僧参寥
七 文同
八 重游江南
第五章 乌台诗狱
一 始作俑者——沈括
二 被台谏围剿
三 追捕
四 勘问
五 审理
六 论救
七 定谳
第六章 黄州五年
一 出狱赴黄
二 初到黄州
三 孤立于风雨沙州
四 朋友
五 东坡
六 书斋生活
七 饮食生活
八 黄泥坂和赤壁
九 临皋东坡雪堂
十 老农忧国
十一 神宗的救赎
十二 别黄州
第七章 漂泊江淮
一 庐山纪游
二 访弟殇子
三 金陵谒荆公
四 求田问舍
五 南都来去
六 阳羡一梦
第八章 风雨京华
一 元祜更化
二 从调和到冲突
三 不到中书不是官
四 老成凋谢
五 学士院风波
六 经筵与驱程
七 元祜党争
八 一士谔谔
九 试院抡才
十 金莲烛
十一 乞郡避谤
下册
第九章 书斋内外
一 一家融融
二 苏门六君子
三 王巩
四 画友
五 文字生涯
六 书法
七 绘画
八 书斋文物
九 宴游和谐谑
十 重结西湖缘
第十章 杭州去来
一 储粮防灾
二 吏治
三 治六井开西湖
四 僚友
五 方外交
六 救灾和水利
七 奉召还朝
八 破琴之梦
九 竹寺题诗案
十 东府感旧
第十一章 颍州扬州定州
一 颖水之鱼
二 颍扬之治
三 广陵生活
四 初和陶诗
五 二次还朝
六 再被围攻
七 丧偶
八 太后崩逝
九 守边定州
十 再还谪逐
第十二章 惠州流人
一 远谪南荒
二 过岭
三 初到惠州
四 借刀杀人之计
五 劳己以“为人”
六 服食养生
七 朝云之死
八 惠州和陶
九 白鹤峰新居
十 又贬海外
第十三章 海外东坡
一 海南风土
二 食芋饮水
三 房屋风波
四 读书著作
五 家人朋友
六 采药与造墨
七 别海南
第十四章 北归
一 秦观之丧
二 广州英州
三 韶州
四 虔州
五 归程何处是
六 染疾
七 逝世
八 浩气不亡
九 子孙
十 身后
附录
苏东坡及宋大事年表
参考书目
......(更多)
人生真有命运这样东西,挡在前面,引领人懵懂前行吗?尽管有人不肯承认它,以为人自有力主宰一切,不幸有更多的经验事实,使人们不得不承认:人,实在很脆弱,常被命运所捉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