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英语世界首部中国禅通史性学术著作,作者马克瑞在广泛吸收20 世纪国际禅宗史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禅宗发展划分为原型禅、初期禅、中期禅和宋代禅等阶段进行论述,并细致分析了菩提达摩、北宗、《坛经》、机缘问答、《祖堂集》、看话禅和默照禅等中国禅宗史的重要主题。本书视野宏大、精义迭出,反映了国外禅宗史研究的前沿成果。
国际著名禅宗史学者马克瑞的集大成经典著作。
中国学界期待译介二十年!英语世界首部中国禅通史性经典学术著作!由国内知名哲学宗教学者、浙江理工大学宗教与民族研究院院长蒋海怒翻译。
追踪中国禅研究前沿的必读书;了解禅宗历史与当代禅风尚的经典读物。
......(更多)
【作者】马克瑞(John R. McRae,1947—2011),国际著名禅宗史学者。博士毕业于耶鲁大学(1983),导师为北美东亚佛教研究专家斯坦利·威斯坦因(Stanley Weinstein),又曾赴日本师事禅宗史研究泰斗柳田圣山,后执教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以及日本驹泽大学、东京大学等。主要著作有The Northern School and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an Buddhism(1986); Seeing Through Zen: Encounter, Transformation, and Genealogy in Chinese Chan Buddhism(2003); Zen Evangelist: Shenhui, Sudden Enlightenment, and the Southern School of Chan Buddhism (2023);英译《六祖坛经》等。
【译者】蒋海怒,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宗教与民族研究院院长。曾两次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访问学者项目资助,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2015—2016)和日本驹泽大学佛教学部研究员(2022— 2023),亦曾受邀访学于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中国研究系(2019)。主要著作有《晚明民间宗教研究》《晚清政治与佛学》《慧远》,合著多种;译著有《正统性的意欲:北宗禅之批判系谱》《禅之道》《禅者的初心》,合译若干。发表中文、日文、英文论文50 余篇, 散见于《驹泽大学佛教学部论集》《東アジア仏教学術論集》《哲学研究》及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等处。
【校者】王丰硕,哈佛大学佛学硕士,主要跟随杰妮特·嘉措(Janet Gyatso)教授和查尔斯·哈利西(Charles Hallisey)教授研究藏传佛教,现任职于上海觉群人间佛教研究中心。
......(更多)
凡例 /1
马克瑞禅学研究四原则 /5
第一章 ● 法系:禅宗新视角
一、禅宗法系图的解构 /004
二、避免“珠链式”谬误 /016
三、一个临时性策略:禅宗史的阶段划分 /019
第二章 ● 开端:菩提达摩与东山法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菩提达摩圣徒传的发展 /038
二、原型禅与《二入四行论》 /046
三、弘忍和东山法门 /054
四、从原型禅到都会禅:《修心要论》 /058
五、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里的两极性 /064
第三章 ● 都会禅:朝廷外护与禅的风格
一、帝都里的“禅繁荣” /073
二、神会对北宗的攻击 /086
三、牛头宗:禅宗分派危机的解决 /091
四、《坛经》:初期禅的巅峰文本 /097
五、文盲圣人惠能与禅宗的演化 /108
六、其他三组事件 /111
第四章 ● 机缘问答之谜:何、何人、何时与何地
一、古典禅与机缘问答 /119
二、马祖道一开悟的故事 /128
三、机缘问答转录的八种方式 /134
四、结论 /157
第五章 ● 禅与募金技艺:宋代的宗教活力与制度控制
一、反对“禅与任何事物” /163
二、中国历史里的禅宗 /167
三、禅宗制度化五因素 /174
四、结论 /189
第六章 ● 巅峰范式:宋代禅文化的两极性和自力解脱类型
一、作为巅峰范式的宋代禅 /195
二、大慧宗杲的典范生涯 /201
三、大慧宗杲的看话禅 /207
四、“默照”与12 世纪曹洞禅 /218
五、佛教与新儒学的配对模式 /227
六、宋代天台修行里的主体间性 /234
七、禅宗与中国社会秩序 /239
八、范式的清除 /243
参考文献 /249
索引 /265
译后记 /277
......(更多)
祖师教导的注释和部分抄录文本,也许已经在黄梅的地域和东山寺院里完成了。然而只是到弘忍的继承者转移至“两都”之时,在无与伦比的大都会环境里,在文人社会里,才需要为传播禅法提供写法上乘的文本,它才因此被完整、巧妙地创作出来。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达摩所传授的,具体而明确。“入道”,是趣入菩提道;道是道路、方法。大乘道不外乎二入:理入是悟理,行入是修行。入道,先要“见道”———悟入谛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