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单读24·走出孤岛》《单读35·当我们重返世界》之后,本辑《单读》“第三次启程”,汇编了第二届、第三届“水手计划”的部分作品,也向持续旅行中的“老水手”柏琳、刘子超邀约新文。“水手”们走访美国的铁锈城市,去得克萨斯州公路旅行,在巴尔干乡间居住写作,前往大屠杀三十年后的斯雷布雷尼察,追踪东南亚华人的流徙生命史……以好奇心和同理心为舵,带领我们了解世界某地的一处景观、一段往事、一次行动和一次交谈。
本辑还收录了由汪天艾译介的西班牙诗人、评论家海梅·吉尔·德·别德马的散文和诗人何小竹的诗作。另有别册《一次横穿1868年岩层的成像》:1868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到中国开展为期四年的长途旅行,写作了《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150年后,摄影师、旅行专栏作者朱英豪以该书为旅行指南,重走李氏当年走过的路,用摄影和日记记录中国乡镇的风土变迁,别册为旅行中部分创作成果的结集。
......(更多)
钱佳楠,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出版有《有些未来我不想去》《不吃鸡蛋的人》等作品,英语作品散见于《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格兰塔》(Granta)、The Millions等。现为南加州大学创意写作与文学专业博士候选人。
卢昌婷,一个讲故事的人。毕业于加州艺术学院戏剧系,曾在洛杉矶生活五年,在疫情期间独自开车环游美国。她的英文剧作曾在好莱坞艺穗节演出,中文作品包括《三体·引力之外》沉浸式科幻体验。此外,她也写小说。
柏琳,作家,独立记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巴尔干研究中心特聘兼职研究员。作品常见于《读书》《单读》《T Magazine》《花城》等。主要进行文学深度访谈和巴尔干半岛历史文化研究与写作。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
刘子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GQ智族》。出版作品《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失落的卫星》,另译有《惊异之城》《流动的盛宴》《漫长的告别》。2019年,中亚纪实长文获评“全球真实故事奖”特别关注作品;2021年,被评为“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
陈柏麒,1991年出生于广东澄海,是一名游荡于亚洲南方的写作者、研究者和策动者。他先后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和芝加哥艺术学院,获艺术史和艺术行政双硕士学位,目前为皇家艺术学院博士候选人,从事建筑人类学和建筑电影研究,其中影像是其研究的核心方法和主要成果。作为策展人,他曾供职于香港艺术节、芝加哥美术馆和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等,策划和负责过多个影像展览或电影课题研究。他也始终致力于推动潮汕和周边南方地带的母语电影实践,他与好友于2015年共同创办了展示海内外潮汕电影的“观潮影展”,并作为内容负责人逐步搭建了“制片—展映—归档”的机构生产框架;2024年他成立了电影制作厂牌“家话电影”,试图进一步理解和挖掘影像创作在当代生产关系中的诸多可能。
陈坚杭,籍贯广东潮安,出生及成长于韩江三角洲这个“边缘”地区,独立电影创作者,艺术教育工作者。他的影像时常模糊纪实与虚构的边界,关注生活在原乡与离散于世界各地的潮州人,特别是他们的居住空间与精神信仰。
海梅·吉尔·德·别德马(Jaime Gil de Biedma,1929—1990),西班牙诗人,评论家,“世纪中一代”(Generación del medio siglo; Grupo de los 1950)作家群体核心成员。去世前曾由“二七年一代”大师拉斐尔·阿尔贝蒂(Rafael Alberti)提名为该年度塞万提斯文学奖的两位终选候选人之一。
汪天艾,西班牙语文学编辑,译者。译有塞尔努达、皮扎尼克、洛尔迦的作品数种。另著有《路易斯·塞尔努达诗歌批评本》和《自我的幻觉术》。
何小竹,男,1963年生。诗人,小说家。出版有诗集《6个动词,或苹果》《时间表:2001—2022》,小说集《动物园》,长篇小说《潘金莲回忆录》等。曾获第五届“橡皮文学奖”。公众号“两只打火机”主理人。现居成都。
朱英豪,浙江金华人,现居北京。毕业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前媒体人,摄影师、艺术从业者、旅行专栏作者。他长期关注中东文化艺术、19世纪中外交往和食物变迁史。摄影作品曾入选三影堂摄影奖、连州国际摄影节和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同时也是《第一财经》《周末画报》等媒体旅行专栏长期撰稿人。近年来,他重走李希霍芬150年前中国考察之路(入选单向街基金会第二届“水手计划”),在传统和现代交会的节点上,追寻西学东渐之草蛇灰线,记录近代中国乡镇风土变迁。
......(更多)
旅行
铁锈城市 钱佳楠
得州小镇青年 卢昌婷
巴尔干乡居日记 柏琳
斯雷布雷尼察:漫长的阴影 刘子超
天井里的旋涡:纪录片Out of Place的内外故事 陈柏麒 陈坚杭
随笔
西班牙来信——1965年开年之际,我们的文学还在旧年夜 海梅·吉尔·德·别德马
诗歌
看青芒从树上掉下来 何小竹
别册
一次横穿1868年岩层的成像 朱英豪
......(更多)
每天八小时坐在教室里的教育方式,就是对工厂流水线的模拟。小时候经常在练习册扉页看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 —— 现在想来,如果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那么灵魂岂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也许这正是现代学校体系的本质:把灵魂当作零件来加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