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法本身来说,教、理、行、证的修学次第,已经为佛弟子指明了修学的道路。但是,佛弟子因为自己的资质、喜好的不同,往往有所偏向,于是形成不同类型的佛法,有重义理、重实践等区别。但是,作为佛弟子来说,义理的探讨是为了将佛陀所要开示的真实事理、夫分、完整地表达出来,如“阿毗达摩”虽然着重于论证“法”的自性、定义、关系等,但是其本意仍然在于“谛理的现观”,最终归于修证。那么,重修证的佛教,主要是从利益众生的角度,重视佛法的适应性、实效性,所以对事相的分别比较少,如初期大乘经典以“般若”、“三昧”、“解脱门”、“陀罗尼”、“菩提心”等作为中心,来表达从发趣、修行、证入的历程。虽然存在着种种不同的侧重,但都是佛法的根本,都是以义理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为中心。中国佛教其实已经非常明显地表明了这一点,如天台智者大师的教观并重,这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
......(更多)
......(更多)
总序
一、《金刚经》宗要释论
释经题
说法时机
般若、方便不二为宗无相、无住生心为要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受持解行,果报无量
二、缘起与性起
缘起法则的基本内容
缘起性空与性空缘起
一心缘起说之贯摄
性起与缘起
三、真实论
佛学对真实的界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