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渡槽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水利设施,曾遍布乡村大地,但关于它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并不丰硕。《天水飞渡:工程图景与乡村渡槽(1958—1983)》一书,集中展示了作者自2018年以来对中国乡村渡槽持续进行田野观察、数据统计、文献梳理的第一手成果,为广大读者了解渡槽提供了一个窗口,并以渡槽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考察部分人民公社时期典型渡槽的用料、技术和建造组织模式等,勾勒出一幅当时中国乡村基础建设运作的整体图景。
全书包含七章,第一章“文献见证”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总结,指出了通过研究渡槽、“以小见大”窥见人民公社时期中国乡村建设图景的重要意义;第二章“不尽江水滚滚来”对乡村渡槽发展的总体时间线及现状进行了介绍,第三章“灌区与风貌”则描绘了渡槽与乡村自然地理条件和景观之间的密切联系,为读者搭建起一个初步认识渡槽的整体时空框架。第四章以个案形式,呈现了位于中国12个省区市的十余个渡槽/渡槽群的现状,并深入考察了部分个案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引出第五章、第六章对渡槽的社会、工程意义的分析;第七章“回声”集中展示了作者由乡村渡槽的荣衰而产生的思考,如渡槽这种构筑物的时代纪念性、大兴水利工程现象背后的社会动力,以及渡槽作为工业巨构的景观美学价值。
本书可供工业遗产、乡村景观、水利史等领域的研究学者及对中国乡村建设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更多)
朱晓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著有《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2007)《寻找唐家湾》(与周芃合著,2007)《一个皖南古村落的历史与现实》(2009)《勃艮第之城:上海老弄堂生活空间的历史图景》(与祝东海合著,2012)《建筑大师自宅(1920s—1960s》(与吴杨杰合著,2018)等。
王霞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硕士,上海言境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建筑师。
赵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纸猫印刷厂美术工。
......(更多)
写在前面
1 文献见证
1.1 人民公社的制度背景
1.2 有关水利建设的史源
1.3 域外探索
1.4 工程与社会
2 不尽江水滚滚来
2.1 近代工程师的职志拓展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水利的30年
2.3 从“大兴水利保丰收”到“要致富,先修路”
3 灌区与风貌
3.1 灌区
3.2 长藤结瓜
3.3 公社园林化
3.4 火车驶过田野
4 天水飞渡
4.1 在失败中探路的江汉平原渡槽群
4.2 福建省云霄县向东渠引水工程
4.3 水资源分配的“空间正义”与苍洱泽国的电力抽水站
4.4 独木不林的乡村渡槽
5 农业生产组织“变身”施工单位
5.1 乡村动员的阶段性
5.2 生产组织的内部层次划分
5.3 民兵:生产建设即“战斗”
5.4 主体工程:系统分工与充分协作
5.5 施工调度:以合作方式迈向更大的共同体
5.6 后续管理:关于权益与分配的制度设计
6 工程角色
6.1 节约“三材”是重中之重
6.2 渡槽的结构选型
6.3 一位“老浙大”的经历
6.4 石料在宗祠、渡槽、宅院间转移
7 回声
7.1 工程体系的“涌现”现象
7.2 科学还是技术?
7.3 有意为之的“纪念碑”
7.4 乡土工业遗产
7.5 水利风景
图片来源
后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