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柯必德教授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探究苏州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群体的经历以及相互间的互动关系,包括缺地贫民与商界翘楚、中国人与外国人、本地人与外来客,并使这种经历和关系与苏州的空间、时间的转型产生联系。更多地揭示出更多苏州都市空间的结构、这一结构的经济角色与象征意义,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本书的出版可为研究晚晴民国时对于国家权力、公共意识、资本及社会环境再造,提供一个十分翔实的个案研究。
......(更多)
......(更多)
中文版序言
致谢
导言
苏州城及其方位的象征意义
苏州和社会变革
空间变化与社会转型
城市空间与地方
思想观念的转变
国家范畴内的地方国有化及其定位
本书框架
第一部分 从道路到现代性
第一章 马路:工业与恶习的诞生地
苏州的城市道路及其国际/国家意义
马路:外国技术的本土化
商务局:防御性发展与官僚资本主义
张之洞的设想:作为工业防疫线的马路
资助商务局之争
民众的马路观
文明的代价:迁坟
休闲、经济与街道
西洋建筑对于马路的道德挑战
妇女上街
新式茶馆:消费空间的变迁
搭乘马车成为大众娱乐
马路房地产:拓展投机生意
伤风败俗的事业:或利或弊
第二章 马路:滋养城市的脉络
修建城内马路
地方自治
作为政治与社会话语主体的道路
流通与城市主干道
城市动脉与社会政策下的道路流通
开放苏州城墙
民众对于道路的看法
第二部分 “传统”之中的府学文庙
第三章 礼仪结构与学术体系的革新
守护神龙与科举考试
历史探究中的文庙
文庙在苏州
外国教会与府学
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文庙与中国文明
新时代的孔子与孔庙
孔子诞辰的公共纪念
祭孔典礼的提升
第四章 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民初孔子与国家定义的民族主义
文庙与旅游业
文庙与中国文明:一名日本记者的视角
文庙与国民党
都市规划与被废弃的文庙
孔子诞辰与新生活运动
文庙与中国建筑史
第三部分 保存国粹
第五章 寒山钟声
苏州古迹与过去的用途
作为社会政治议题的历史保护
古迹与国粹
寒山寺:古意与民族气节
程德全笔下的寒山寺与国家改革
第六章 重估都市景观中的国家财产
民国的古物保护:国家立场
南京十年苏州的古物保护
苏州保墓运动:都市秩序变动中的道德观
坟墓与征地
玄妙观:国家财富与经济民族主义
结束语 “中国文化后院”中的古迹保护与工业发展
参考书目
译后记
索引
......(更多)
对于中外人士而言,文庙都是一块试金石,用它可以评估儒家与一个民族全盘的过去在近代都市与国家创建过程中的相关性。面对已经陈旧过时的府学体制,其符号意涵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府学又证明了地方具有的持久影响力,及其对民国文化、政治与都市生活生命力和真实性的深切的当代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