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讚譽,針對亞洲九國經濟發展,生動結合報導、學術和論證的佳作。
日本、南韓、台灣、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以及中國——同屬東亞的九個亞洲國家,在經濟上為何有的成功,有的失敗?這些國家是否有獨特的發展經驗,或是特殊的政策武器?
斯塔威爾在亞洲地區擔任駐地記者長達二十年,英國《金融時報》譽其為「亞洲商業的迷思破除者」。他在本書中透過對日本、南韓、台灣、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以及中國的實地考察和經濟政策研究,首次揭示同屬一區的亞洲九國,何以在有些國家經濟蓬勃起飛的同時,另一些卻萎靡不振,提出的立論完全破除西方對亞洲經濟舊有的錯誤觀念。
斯塔威爾的深度分析聚焦於理解亞洲經濟的三個關鍵領域:土地政策、製造業,以及金融業。土地改革是日本、韓國、台灣和中國大陸經濟成功的前提關鍵;而土地改革的失敗,也是東南亞國家現今的政治與經濟困境的肇因。工業化讓國家經濟得以發展,但一國的工業發展單靠製造業並不夠,國家需要「出口規訓」,由政府敦促企業以國際格局跨出國門,在國際間競爭,而有效的金融規範則是一國自立成長的最終關鍵。為了深入探索這些議題,斯塔威爾深入亞洲九國,以歷史縱深和產業政策為座標,進行一場針對亞洲各國經濟的跨國實地調查紀錄。
透過書中廣泛且深入的剖析,讀者將對即將形塑世界未來樣貌的亞洲國家,具備更詳實精闢的新認知。
名人推薦
「簡潔有力,智性十足…… 斯塔威爾的立論堅實,觀點極具說服力,而且風格強悍。高度精彩的重要之作。」—《金融時報》
「令人印象深刻、極富啟發意義,是一部生動結合學術、報導和辦論的佳作。」—《經濟學人》
「引人入勝…… 讀者可從斯塔威爾資訊豐富而且有條不紊的報導中拓展眼界。」—《出版人週刊》
......(更多)
作者簡介
喬埃.斯塔威爾 Joe Studwell
作家、記者,大學講師。《中國經濟季刊》 (The Cina Economic Quarterly) 創辦者之一,並曾定居於北京,擔任《經濟學人》雜誌撰述。
著有《中國熱》(2002,時報)、《亞洲教父:透視香港與東南亞的金權遊戲》(2010,天下雜誌)。
譯者簡介
楊濤斌、蔣文豪
熱愛翻譯的自由譯者,譯文多見於《領導者》、《文化縱橫》雜誌,並合譯過《社會工作手冊》、《讓新聞更勇猛》等書。蔣文豪的譯作常見於《共鳴》雜誌及《東方立史評論》網站。
楊雋
北大英語系翻譯專業畢業,曾任《紐約時報》中文網翻譯,並與蔣文豪合譯《北京說了算?》一書,且譯作多發表於報刊上。
......(更多)
序
導言
第一部 土地:家庭農業的勝利
1.你自己在家試試看
2.農業豐產的益處
3.極為古老的觀念
4.仍不夠完美
旅程之一:從東京到新瀉
5.中共在土改上一馬當先
6.土改不是請客吃飯
7.美國人對土改的回應
8.孤膽勇士
9.理論付諸實踐
10.熱炒式發展的興起
11.最難推翻的例證
旅程之二:西內格羅斯省
12.未能發生的土地革命
13.官方所謂的成功
14.地主的世界……
15.……以及農奴的世界
16.治療國家失靈的OK绷
17.以任何標準衡量皆無效率
18.蘇卡諾光說不練
19.英國人眼中的農業效率
20.英國人的看法成了馬來西亞人的想法
21.那些不得要領者,請看看泰國
22.更糟糕的第二部分
23.沒有一勞永逸的好政策
24.說句公道話25.蹩腳的藉口
第二部 製造業:歷史學家的勝利
1.當權者需謹記
2.無法啟齒的事實
3.致富祕訣是什麼……
4.日本的路徑:從德國到美國再到英國
5.乞求、抄襲、竊取……
6.……而後逐步壯大
7.需要更多的出口規訓
8.歷史學家兼將軍
9.公共部門的變種
10.潛在的問題
11.歷史學家的勝利
12.前往韓國和馬來西亞
旅程之三:從首爾到浦項和蔚山
13.我們一直希望製造……
14.通往某處的道路
15.實作與學習
16.蒼白無力的模仿
17.細節決定成敗
旅程之四:橫跨馬來西亞
18.危機過後一切照舊
19.外面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
20.馬哈迪醫生,這只為你而做
21.事情糟透了
22.超越柏華嘉
23.政治貴族的回巢
24.兩個東亞的故事
25.哪些是不重要的
26.工業政策無法做到一勞永逸
27.別無替代選項
第三部 金融業:嚴密控制的優點
1.金融蓬勃發展
2.日本選擇謹慎行事
3.朴正熙將軍所理解的金融
4.一往無前的行事風格
5.溫順的台灣人並未繼承土地
6.你想犯錯嗎?
7.不同結果的韓國
8.審慎卻仍失敗
9.服從換得的回報
旅程之五:雅加達
10.倒回至蘇卡諾時代
11.召喚柏克萊幫
12.通往金融地獄之路
13.給我庇護
14.重新加入「騎士團」
15.金融的逆耳之言
第四部 中國符合哪種模式?
1.條條發展大道通鄉村
2.本性難移
3.對農民狠下心腸
4.製造業難題
5.朱氏遺產
6.國企大猩猩們
7.製造業龍頭
8.這些我們全都可以賣給你
9.中國發展模式的局限
10.遭到忽視的私營部門
11.中國式的傷心故事
12.情況有可能更糟
13.錢從哪裡來
14.兩種偏執
15.向前進
16.金融壓抑過火
17.好龍抑或惡龍
致謝
注釋
......(更多)
小学阶段是人们培养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最关键的阶段,但韩国和中国台湾实现经济腾飞时,教育水平远远低于东南亚的平均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台湾有55%的人都是文盲,1960年降低到45%。1950年,韩国人的文盲率甚至比当代的埃塞俄比亚还要高。与其说是教育催生了经济发展,还不如说是经济发展促使家庭加强子女教育,从而使得更大的经济发展具有可能性。
历史学家的胜利 现在回首历史,不难发现,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在制定工业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可取之处,即决策者基本上都是通晓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人,职业的经济学家几乎没有扮演什么重要角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