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每個母親都在祈禱自己的孩子平安無事,我卻必須祈禱自己的孩子在傷害更多人之前死去……」
1999年4月20日,18歲的狄倫跟朋友犯下科倫拜校園槍擊案後自殺,然而事發前三週,狄倫才參觀過即將要就讀的大學、跟家人討論如何布置宿舍,甚至前一週才興高采烈的參加畢業舞會……。「到底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十六年來,狄倫的母親不斷的自問,並尋求專家的解答。這是一個心碎的母親,給每個深愛孩子的父母,最沉痛、也最誠摯的自白。
你真的瞭解你的孩子嗎?
因為孩子易受環境影響,是家長沒教好才會走偏,而非天生頑劣不馴。這討喜的樂觀見解或許不全然無錯,但要是由此推定父母就該負全責,實在有失公義。……父母大都自以為對孩子瞭若指掌;不想被人摸透的孩子,內心所想自然會深藏不露。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暢銷書《背離親緣》(For From the Tree)作者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
「蘇的回憶錄讀來真摯細膩,其痛苦也令人感同身受。她的故事或許讀起來令人不快,但也能引起大眾對腦部健康的關注,並使人意識到及早發現問題、及早介入的重要性。經歷了這一切後,她從此改頭換面,若人們記取她的教訓、聽取她的建言,便能更快察覺到青少年憂鬱症及伴隨而來的自殺傾向並及時反應。若家人忙於工作及日常瑣事,忽略孩子所受的痛苦,孩子內心的憤怒便可能日積月累,最後一發不可收拾。讀了本書後,家長或許也能有所借鏡。」
保羅.喬歐費瑞多(Paul Gionfriddo),美國心理健康協會會長、執行長
「孩子沒有異狀」,不是父母的推託之詞。令人不寒而慄地,這是青少年真實而普遍的狀況。我鼓勵媽媽:「當孩子說『不』的時候,妳可以追問:『妳不去,我想聽聽妳的想法。』」 尊重孩子說「不」是好事,但了解孩子說「不」的原因,同樣重要。
台大精神科醫師張立人
國外媒體名人好評如潮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暢銷書《背離親緣》(For From the Tree)作者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專文推薦
《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美國心理健康協會會長保羅.喬歐費瑞多、親子部落客番紅花、心理諮商師周慕姿、暢銷書作家/牙醫師李偉文、暢銷書作家律師娘 感動推薦
......(更多)
蘇.克萊伯德(Sue Klebold)
1999年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兇手之一Dylan Klebold的母親,其子奪走了十三名無辜者的性命後舉槍自盡,造成一樁撼動社會的滔天悲劇。案發後十五年間,悲痛自責難當的她,為了解兒子所作所為、其隱而未言的憂鬱症、精神疾病及暴力之間的關聯等,竭盡全力爬梳相關資料,積極參與預防自殺的活動。作者曾在社區大學擔任行政人員,亦曾於精神病院從事藝術治療。
譯者簡介
李之年
成大外文系畢,英國愛丁堡大學心理語言學碩士,新堡大學言語科學博士肄。專事翻譯,譯作類別廣泛,包括各類文學小說、科普、藝術、人文史地、心理勵志等,並定期替《科學人》、《知識大圖解》等科普雜誌翻譯文章。近期譯作:《死亡與來世:從火化到量子復活的編年史》、《This is 達利》、《This is 安迪.沃荷》。
Email: ncleetrans@gmail.com
......(更多)
第一部:孤立無援
第一章:「科倫拜高中發生了一起槍擊案」
第二章:瓦解碎裂
第三章:別人的人生
第四章:安息之地
第五章:預兆
第六章:童年
第七章:同為人母將心比心
第八章:傷心地
第九章:帶著悲痛活下去
第十章:認清事實
第二部:逐漸理解
第十一章:絕望深谷
第十二章:致命友誼
第十三章:走向自殺:狄倫的高三時期
第十四章:走向暴力:狄倫的高四時期
第十五章:連帶損傷
第十六章:豁然開朗
第十七章:審判
第十八章:問錯問題
結語:可知的摺痕
......(更多)
我们对孩子的爱,使得我们更容易忽视孩子的不良行为,或是为他们找借口。这点在那些“好孩子”身上发生得更多。对这些行为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行动,简直是一场争战。但如果你不作为,可能会抱憾终生。
有针对性的暴力通常始于个人的失落或羞辱。这件事会成为一个决定点,让当事人相信,只有实施暴力才能彻底终结自己的痛苦。第一步是调查和研究做计划;下一步是准备,包括积攒武器和选择目标;再接下来,便是执行攻击计划。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