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学术与政治之间

学术与政治之间
作者:徐复观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9-11
ISBN:9787561766309
行业:学术研究
浏览数:34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徐复观赴台创办《民主杂志》后写下的宣传民主政治,抨击专制政治的文章。本书是关于研究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理与势——自由中国的信念(存目)》、《论组织(存目)》、《学术与政治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是谁击溃了中国社会反共的力量(存目)》、《从平剧与歌舞伎座看中日两国民族性》、《从现实中守住人类平等自由的理想》、《为生民立命》、《向日本人士的诤言》等文章。

新版自序

港版《学术与政治之间》自序

自序

再版序

自序

论政治的主流(存目)

文化精神与军事精神

我们信赖民主主义(存目)

中国政治问题的两个层次(存目)

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

与程天放先生谈道德教育

谁赋《豳风·七月》篇

怀古与开来

文化的中与西

政治与人生

中国的治道

附录:治乱的关键(殷海光)(存目)

理与势——自由中国的信念(存目)

论组织(存目)

学术与政治之间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

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

东方的忧郁(存目)

儒家在修己与治人上的区别及其意义

附录:评《学术与政治之间》甲集(程沧波)(存目)

是谁击溃了中国社会反共的力量(存目)

从平剧与歌舞伎座看中日两国民族性

从现实中守住人类平等自由的理想

为生民立命

向日本人士的诤言

中国自由社会的创发

释《论语》“民无信不立”

释《论语》的“仁”

政治上的识与量

儒家对中国历史命运挣扎之一例

《中庸》的地位问题”

斯大林对人类的伟大启示(存目)

三十年来中国的文化思想问题

有关中国思想史中一个基题的考察

为什么要反对自由主义(存目)

两篇难懂的文章

悲愤的抗义(存目)

国史中人君尊严问题的商讨

答毛子水先生的《再论考据与义理》

历史文化与自由民主——对于辱骂我们者的答复(存目)

考据与义理之争的插曲

......(更多)

作者简介

徐复观先生,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业师熊十力改名“复观”,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徐先生一九〇四年二月十八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家世清贫,八岁发蒙读书,幼而徇齐,长而敦敏。一九二六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两年后东渡日本留学,九一八事变后,因发动抗日示威而被捕系狱,遭革除学籍。回国后投身军旅,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参与指挥娘子关战役、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受命以军令部联络参谋名义,派驻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高层有所来往,六个月后回渝,调至参谋总长办公室。一九四九年五月迁台,后去在香港创办《民主评论》半月刊,并于一九五二年担任台中省立农学院(现中兴大学)兼任教授。三年后,获东海大学聘为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九五七年被国民党开除党籍,理由是“反蒋”、“亲共”。一九六九年六月,因与梁容若之争,被迫退休。旋即移居香港,任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另专任《华侨日报》主笔。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更多)

目录

新版自序

港版《学术与政治之间》自序

自序

再版序

自序

论政治的主流(存目)

文化精神与军事精神

我们信赖民主主义(存目)

中国政治问题的两个层次(存目)

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

与程天放先生谈道德教育

谁赋《豳风·七月》篇

怀古与开来

文化的中与西

政治与人生

中国的治道

附录:治乱的关键(殷海光)(存目)

理与势——自由中国的信念(存目)

论组织(存目)

学术与政治之间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

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

东方的忧郁(存目)

儒家在修己与治人上的区别及其意义

附录:评《学术与政治之间》甲集(程沧波)(存目)

是谁击溃了中国社会反共的力量(存目)

从平剧与歌舞伎座看中日两国民族性

从现实中守住人类平等自由的理想

为生民立命

向日本人士的诤言

中国自由社会的创发

释《论语》“民无信不立”

释《论语》的“仁”

政治上的识与量

儒家对中国历史命运挣扎之一例

《中庸》的地位问题”

斯大林对人类的伟大启示(存目)

三十年来中国的文化思想问题

有关中国思想史中一个基题的考察

为什么要反对自由主义(存目)

两篇难懂的文章

悲愤的抗义(存目)

国史中人君尊严问题的商讨

答毛子水先生的《再论考据与义理》

历史文化与自由民主——对于辱骂我们者的答复(存目)

考据与义理之争的插曲

......(更多)

读书文摘

政治中最坏的气质是阴狠、刚愎、忿厉。富有这种气质的人,一遇着与己意不合的时候,尤其是遇着古今中外政治上所必不可免的批评的时候,立刻引起反感,立刻加以恶意的推测,于是种种可以不必有的纠葛便因之而起。人的认识能力只有在感情平静的时候才能发生作用,上述的气质不变化,则心中常蕴着一团阴霾,常蓄着一团风暴,心理容易离开正常的状态,认识自然不能清明。

“解释”不仅是因研究而自然地得出的结论,也是在研究过程中由研究工作自身所不断发出的邀请。只有能力不太高的史料校刊者,才不能感觉到有此种邀请。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