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深入鄂伦春族生活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同在大兴安岭,与鄂伦春族相邻又相似的处于狩猎、采集、捕鱼经济发展阶段的敖鲁古雅饲养驯鹿鄂温克族。在几年时间里,我反复到他们当中拍照,和他们共同狩猎,共同生活,体察他们的勤劳、勇敢、智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感受他们的淳朴和善良……进入1990年以后,狩猎族已调整了生产方针,他们放下了猎枪,开始保护森林生态资源,保护绿色家园,开展多种经营。狩猎已经成为历史。
......(更多)
顾德清,祖籍辽宁海城。1939年生于齐齐哈尔,少年时代顽皮好动,曾幻想一个人有支猎枪在森林木屋里生活。1960年考人内蒙古艺术学校学习舞台美术,得以涉猎各门类艺术,偏爱油画。1980年开始遍拍鄂伦春族服饰、桦皮盒图案、狩猎生活风俗、地貌……又扩大对敖鲁古雅饲养鹿的鄂温克人的生活考察及摄影。作品先后在北京、呼和浩特、海拉尔展出,多次发表。1991年倡议创立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在建馆中担任总体设计,任首任馆长。
......(更多)
自序
在黑龙江省鄂伦春聚居地
乌苏门随猎记
古里与鄂伦春人围猎
野猎初识大兴安岭北坡的饲养驯鹿鄂温克猎民
住进饲养驯鹿鄂温克人的帐逢
与养鹿人在山上生活58天
冬猎“北极村”
最后的“交劳格道”
后记
......(更多)
白天看,这里的环境和我在1982年去乌苏门随猎的地方很相似,营地都是在河套的林子里,现在营地上已有不少猎物,差不多能装上一汽车。其中有些狍子没剥皮,这个现象在鄂伦春传统狩猎中不多见。鄂伦春一般是打到狍子立刻剥皮、开腔,切成前腔、后腔驮回来。不剥皮,据我所知,可能是外贸部门专收整只孢子的缘故。看来,传统的狩猎习惯也是随需要而改变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