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在1927年中國大革命失敗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各個歷史的關鍵時刻,試圖在世界文藝思潮的宏大版圖之下重構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之間的關係脈絡,揭示中國現代性發展的混雜性和異質性特點,為跨國的現代主義論述提供不同的探討方向,亦為「全球化」和「在地化」的左翼文藝研究提供「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以外的考察對象,以期開拓相關課題的研究視野。
......(更多)
鄺可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碩士、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藝術碩士、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巴黎—索邦)法國文學及比較文學系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2014年應邀出任法國巴黎人文科學中心(FMSH)訪問教授及研究員,專研中國現當代文學、二十世紀歐美文學批評、比較文學。近年出版法文學術專著Du Langage au silence: L`evolution de la critique litteraire au XXeme siecle(《從語言到沉默:二十世紀文學批評的演變》)(Paris:L`Harmattan,2011),並以中、英、法文發表學術論文多篇,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等學術期刊。
......(更多)
序语一(李欧梵)
序语二(王德威)
序 黑暗的明燈 i
第一章 導言:兩種世界文藝思潮的「相遇」 1
封存七十年的信件 1
相遇、對抗和協商 11
現代主義者的先鋒姿態 15
文本置換與文化政治 18
I 中國現代派、法語左翼、俄蘇文學
第二章 「俄羅斯革命中的詩人們」的異質聲音 24
俄、法、比、中的文化跨越 25
高力里《詩人們》與法語左翼文藝 37
革命時期的文藝復興 48
從「詩壇逸話」到「文學史話」 59
我為甚麼,為誰寫作? 85
第三章 「轉譯」中的法語左翼文藝 87
《鐵甲車》轉譯中的盲點與洞見 88
謝爾蓋評介「俄羅斯精神生活紀事」 95
國際主義和「中國式」的異國情調 110
II 歐亞戰爭語境下的中國現代派
第四章 現代派與「新世界主義」 125
穆杭與歐洲戰後思潮 126
戰爭語境下的跨國性和異國情調 135
〈六日之夜〉與戰後現代主義 145
亞洲歷史脈絡的翻譯與重譯 153
第五章 抗日戰爭時期的詩情世界 171
翻譯作為內在抵抗的形式 172
抗戰時期文學翻譯與政治 179
小説翻譯展現的「詩情」概念 198
「雨巷詩人」與「愛國詩人」 205
III 先鋒性與現代性
第六章 中國現代派的先鋒性探索 209
《新文藝》雜誌的「轉向」 209
不同思想傾向並行的「新興文學」 218
文藝理論翻譯:兩種先鋒性的並行圖像 232
現代派作家的兩難處境 243
第七章 中國現代派小説的都市風景修辭 259
都市風景與現代性 259
「都市風景線」的隱喻修辭 268
鄉村自然的象徵:香港 288
滬港之間的審視角度 296
文明的風景 302
西文引用書目 306
中文引用書目 321
外國人名索引 346
中文人名索引 356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