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诗人李章斌十余年来关于诗歌声音的五百多页的阶段性总结+集中呈现。
本书对节奏理论的突破包括:(1)摆脱过去对节奏的均质、单一本质的认知,提出新诗节奏的“集群”特性与层次建构理论;(2)打破“格律”理念在新诗节奏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探索新诗在格律之外的节奏形态,即非格律韵律;(3)分析新诗中灵活多变的“语言的节奏”,并讨论新诗书面形式(包括分行、标点、分节等)如何为节奏建构服务。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重审了一般意义上的汉语诗律学的基本假设、理论范式,以实现中国诗律学研究的“当代转向”。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比较诗学视野下的新诗节奏研究”成果。
......(更多)
李章斌
诗人、学者,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著有学术专著《在语言之内航行:论新诗韵律及其他》《“九叶”诗人的诗学策略与历史关联(1937—1949)》 《走出语言自造的神话——中国新诗论集》 ,诗集《像石头一样工作》 ;编著A Centur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 Anthology、《新诗细读》 ;等等。曾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亚太华文文学评论奖首奖、台湾第三届思源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奖首奖、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
......(更多)
第一编 重探与重估
第一章 “自然的音节”论3
一、何谓“自然”?何谓“和谐”?6
二、“内部的组织”与韵律之营造20
三、“不整齐”的节奏美学24
第二章“内在韵律”说32
一、“内在韵律”说的疑点32
二、“内在韵律”说的理论背景与症结34
三、“内在”的韵律如何“外在”地实现?45
第三章 新诗“格律”理念56
一、闻一多的“音尺”论的局限58
二、孙大雨对闻一多方案的改进70
三、新诗格律理论的“家族相似性”94
第四章 陈世骧:中国“韵律传统”与“律度”
的重审96
一、歧见迭出的“抒情传统”论说96
二、“顾名思义”的陷阱与不为人知的理论资源101
三、“乐诗韵律传统”的再出发116
四、重探旧诗的“律度”与“时间”136
第五章 帕斯《弓与琴》中的诗律学问题150
一、节奏的哲学问题152
二、诗歌与散文的节奏158
三、节奏与格律的关系163
第六章 哈特曼:自由诗的“韵律”如何成为可能?170
一、“格律”“节奏”“韵律”三者关系的再辨析172
二、韵律的基础:分行抑或复现性的结构?182
三、对位法:走入多重认知的诗律学198
第二编 呼唤新的理论范式
第一章“格律”与“韵律”的区别以及“非格律
韵律”211
一、重探“韵(律)”的本质:同一性与差异性212
二、“格律”“韵律”不分:现代诗律学的困境219
三、韵律的基础与自由诗的韵律226
四、格律与非格律韵律的联系和区别232
五、“韵”之离散:当代的趋势247
第二章 节奏的“集群”特性与层级建构267
一、诸节奏元素的“多元共存”与节奏的三个层次267
二、“格律”与“节奏”的互动以及历史发展问题282
第三章 节奏的“非韵律面相”与“语言的节奏”298
一、被遮蔽的“语言的节奏”300
二、节奏划界:从“顿”到“边界”309
三、新诗节奏的速度327
四、停顿、暂歇与换气334
五、节奏的起伏344
第四章 新诗的“音乐感觉”与“时间”354
一、时间性:诗歌与音乐的内在关联354
二、新诗之“音乐感觉”的实现361
三、朝向“歌”的“诗”:重复与声响的示意369
第五章 书面形式与新诗节奏的“视觉化”趋势376
一、书面形式与节奏和时间性376
二、标点与分行384
三、“建模”与“拆模”399
第三编 杰出的范例
第一章 卞之琳诗歌与诗论中的节奏问题411
一、“格律”的迷思与困境413
二、重新发现卞之琳的“韵律”420
三、分行、标点与“广义的节奏”429
第二章 痖弦与现代诗歌的“音乐性”436
一、“诗”与“歌”的关系:新诗的一个难题436
二、“不感觉有格律存在”的音乐形式440
三、流动的“感觉”与变动的“时间”456
第三章 昌耀诗歌的“声音”与新诗节奏之本质471
一、昌耀的“韵语”474
二、昌耀的“硬语”481
三、以语言“修复时间”497
第四章 多多诗歌的音乐结构501
一、“重复”的玄机与诗意的跌宕起伏503
二、词语的“厮杀”与声音的召唤性510
三、韵律的“组织”作用517
结语520
跋530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