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评介了从17世纪英国现代小说兴起之初始阶段到18世纪英国小说首次繁荣昌盛这一百多年里的主要小说作家、主要作品、流派风格和在英国及西方小说史上的贡献。书中包容、点评了西方特别是英美学者们过去对这些作家、作品从不同观点和角度所发表的重要评论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具体评介上,作者显示了出色的解读文本和人物分析的水平,把文本多层次含义都一一展示出来,起到了经典赏析的作用。
——刘意青
作者在这一新课题的研究中全面地论证了18世纪英国小说,并充分显示当时的文学作品在反映时代精神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参与价值观念(不论是道德的还是美学的)建构。作者完全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来展开叙述,概念后面总是有细致精到的文本阅读与分析。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在著述时处处显示出她对当下中国的关怀,并老练地将这种关怀自然融入全书,读了有“撒盐于水,化于无形”之感。
——陆建德
......(更多)
黄梅 1950年生,1968年从北京赴山西雁北“插队”。1973—1989年间先后在山西大学外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和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英语系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著作有《女人和小说》、《不肯进取》、《双重迷宫》、《起居室里的写者》、《码字的女人》、《灰姑娘梦的演变》(英文,在美国出版);编著《现代主义浪潮下》,并参与翻译了《浪漫派•叛逆者•反动派》(与陆建德合译)等。
......(更多)
绪言
第一章 贝恩和复辟时代的遗产
第二章 笛福笔下的精神飘流
第三章 讽刺的机锋
第四章 《帕梅拉》风波
第五章 克拉丽莎的“战争”
第六章 从汤姆·琼斯到阿米丽亚
第七章 《拉塞拉斯》和奥古斯都风格
第八章 斯特恩和“情感主义德行的困境”
第九章 “观者”的喜剧
第十章 哥特小说的出现
第十一章 伊芙琳娜和她的姐妹们
余语
参考年表(1688-1789)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出版后记
......(更多)
这份面向商人的刊物的巨大成功说明“绅士”已经成为这个“商业国家的现代公民”的称号,并且印证着那个群体的阅读需求及其背后“骚动不休的攀升欲望和自我改善企图”。
有评论者说他的诗文“通过透辟的分析和安排,使生活的粗粝的原材料得到约束并各就其位,因为,虽然约翰逊并不认为生活是井然有序的。他确实提供了一种能从生活的混乱中提炼出统一性和确定性的文学准则,恰如他的社会观坚持社会秩序的理想”。在约翰逊,文风乃是“思想的风格”。
在理查逊笔下(也许18世纪初期的英国社会实况也的确如此),真正有影响的不是霍布斯主义以集权国家调节、控制自私人性的政治设想,而恰恰是他认为人们各自为一己私利而彼此争夺的世界观和人性观。
讽刺者意识到: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他所讽刺的社会和文化的产物。 正因如此,便蔓生出一种绝望。因为,对于置身其中而又看不到有生气的替代方式的人来说,逃脱或改变这种“耶胡式”可悲生活的可能性是极为渺茫的。 这是斯威夫特的最后的深刻,也是他最终的消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