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揭露100個業界、學界等待已久的「設計好方法」
■方法分階段,從初期到完成,引導不同階段的設計思考
■方法分目的,從靈感、創意、調查到評估,各有好方法協助尋找解答
■跟i-phone、樂高、Frog Design取經,學習分析難題、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適用性最高,涵蓋平面、建築、數位、產品設計、廣告行銷及展示規劃。
跟成功商品取經
好設計,真的有方法!
完整揭露產出「好調查→好靈感→好測試→好解答→好策略」的關鍵祕訣。
平面︱建築︱網站︱電玩︱產品︱廣告︱行銷企劃︱商場展示,學界&業界,專業推薦必讀
好的設計看似簡單?設計師常要在眾多商品的世界之外,找出產品利基或切入點。設計方法即在幫助設計者避開盲點與迷思,期能穿透複雜的人類行為而進入設計的想像,提供分析、構成、操作程序,辨析執行方式與評估的機制。
本書的100個方法,彙整學理、學術研究及實務案例,可以交叉應用在不同設計層面,能幫助設計者破除觀察及實作的侷限,看穿產品、行為與心理的迷霧;超越量化與質性方法,為產品尋求亮點,達到適切與簡化。其實,設計,一點都不簡單。 ──鄧建國(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教師)
不管是業主、產品設計師、廣告行銷企劃、工程師、設計學界,所有專業工作者,都不斷思索的問題:
如何用方法激發團隊創意?什麼樣的調查法有助於貼近使用者需求?如何評估對手的優勢?不同產品該如何測試才能確知消費者反應?如何用方法協助,客觀地做出最好的設計決定?
設計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從發想到上市,需要透過種種研究、調查、實驗、測試……,究竟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廣為業界採用?哪些跨領域方法,適合設計界取經?不同產品各有什麼樣的好方法,幫忙解決難題?本書作者鑒於業內面對複雜難題的迫切需要,廣泛蒐集傑出企業的實戰經驗與學界研究方法,書中提到的每一種方法和技巧,都將幫助設計者更加了解人,更聚焦在人身上,創造出更有意義的產品。
iPhone用「衍生式」研究,建構出理想中的app元素,並用「啟發式評估」,設計出廣受歡迎的app。eBay用「A∕B測試」,對照買家對網站圖片大小的反應;再用「眼球追蹤法」確認廣告效益,擬定廣告策略。Frog Design用「群眾外包法」尋找靈感。樂高集團透過「創意工具箱」,激發設計時更深層的思考,並設計「客戶體驗稽核」,評定使用者的需求和重要性的優先順序,將這些轉換為更驚喜的設計。
書中介紹了100種廣被設計人及學界採用的方法。結合了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企業管理學、工程學等多門學科和領域,從不同的目的,行為、態度,質化、量化,傳統、原創或改編,探索、衍生或評估等切入,更將設計分為五階段,標示哪些階段適合使用哪些方法,是設計人同步增加廣度和深度的一本實用工具書。
不同目的背後,運用了什麼樣的設計方法?
概念法,幫助設計師吸收新知,融會貫通。
認知圖,適合用來分析複雜的問題,做為決策的依據。
親和圖和KJ法,利用便利貼激發設計靈感和團體合作。
競爭測試,評估競爭對手產品容易使用的程度和優勢。
拼貼和意象看板,協助設計團隊更加了解使用者文化。
情書&和分手信,可看出使用者在生活中對產品的評價和期望。
角色扮演,能更貼近使用者的位置。而參與觀察法,更進一步深入同理心。
Elito法,協助團隊將觀察轉化為故事,緊密結合公司業務的邏輯和設計的洞見。
快速設計工作坊,讓設計師、利害關係人和開發人員,共同發想點子,形成絕佳的設計概念。
......(更多)
布魯斯·漢寧頓 (Bruce Hanington) 美國賓州匹茲堡的卡內基美隆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研究所系主任、前系主任。致力於人性設計的方法與實務教學和研究。特別專精於設計民族誌、設計參與性和在不同文化脈絡下的造型意義。曾參與GE Appliance和Johnson & Johnson公司的設計計劃諮詢。文章見Design Issues、The Design Journal、Interactions並於Designing Inclusive Futures and Design and Emotion: The Experience of Everyday Things一書中,撰述其中一個篇章。
貝拉·馬汀 (Bella Martin) 專業設計師、使用者經驗顧問。曾參與微軟、美國郵政服務,以及GlaxoSmithKline、Allstate Financial等多項得獎設計計劃。目前將大半時間投入於帶領對使用者研究方法有興趣,並期待將使用者需求帶入設計的組織。研究所就讀於卡內基大學設計傳達及信息設計系,這是開啟她將使用者研究方法視覺化的起點。現定居於亞特蘭大。
......(更多)
前言
01 A∕B測試
02 AEIOU
03 親和圖
04 人造物分析
05 自動遠端研究
06 行為地圖
07 身體激盪法
08 腦力激盪組織圖
09 商用摺紙
10 卡片分類法
11 個案研究
12 認知地圖
13 認知演練法
14 拼貼
15 競爭測試
16 概念圖
17 內容分析
18 內容盤點與稽核
19 脈絡設計
20 脈絡訪查
21 創意工具箱
22 關鍵事件法
23 群眾外包
24 文化探測
25 客戶體驗稽核
26 快速設計工作坊
27 設計民族誌
28 設計工作坊
29 期許測試
30 日誌研究
31 引導式敘事
32 Elito法
33 人體工學分析
34 評估研究
35 實證設計
36 經驗原型
37 經驗取樣法
38 實驗
39 探索式研究
40 眼球追蹤
41 彈性模型製作
42 隱匿觀察
43 焦點團體
44 衍生式研究
45 塗鴉牆
46 啟發式評估
47 意象看板
48 訪談
49 KJ法
50 狩野分析
51 關鍵績效指標
52 階梯法
53 文獻探討
54 情書&分手信
55 心智模式圖
56 心智圖
57 觀察
58 平行原型設計
59 參與觀察法
60 參與式行動研究
61 參與式設計
62 個人物品收藏
63 人物誌
64 照片研究
65 圖像卡
66 原型法
67 問卷
68 快速反覆測試評估法
69 遠端管理研究
70 透過設計的研究
71 角色扮演
72 情境描述泳道圖
73 情境故事法
74 次級研究
75 語意差異法
76 隨行觀察
77 模擬演練
78 站內搜尋分析
79 快速約會
80 利害關係人分析圖
81 利害關係人瀏覽
82 分鏡圖
83 調查
84 任務分析
85 領域圖
86 主題網絡
87 放聲思考法
88 時間感知研究
89 試金石之旅
90 三角比較法
91 三角交叉驗證法
92 無干擾測量
93 使用性報告
94 使用性測試
95 使用者旅程圖
96 價值機會分析
97 網路分析
98 加權矩陣
99 奧茲巫師互動模擬技術
100 文字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