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想陷入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我們就必須回答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政治領域,除了帶來好戰的呼號,悲傷還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在這部激情洋溢、極具個人風格的著作中,巴特勒深刻反思了「9·11」事件之后的美國社會,批評了美國當局發動長期戰爭的決策,繼而呼吁人們深入認識哀悼與暴力的力量,理解它們如何促成團結並鼓舞人們追求全球正義。顯然,巴特勒一直致力於激發、探索各類「麻煩」,而這也正是其學術志趣所在:「由心理世界出發探索公共生活,鼓舞人們懂得團結、認識痛苦。」誠如荷米·巴巴所言,正是這些因素使我們成為自由的主體。
......(更多)
朱迪斯·巴特勒,美國後結構主義學者,其研究領域有女性主義、酷兒理論、政治哲學以及倫理學。目前任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修辭學與比較文學系。巴特勒在1984年從耶魯大學獲得她的哲學博士學位,後開始從事後結構主義和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的研究。
......(更多)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解释,开脱,我们所能听到的事情
第二章暴力,哀悼,政治
第三章无限期羁押
第四章“反犹”罪名:犹太人,以色列,直言不讳的风险
第五章脆弱不安的生命
原文索引(INDEX)
译后记
......(更多)
弗洛伊德提醒我們,當我們失去某人,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所失何物:我們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他的什麼。所以,一旦失去某人,我們就面臨一個謎團。失去之中仍有秘密,失去的隱秘之處仍有未解之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