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底書腰:
就像你的這本新書題目「在底層深處」所揭示的那樣,張承志迄今為止所有的創作,都是扎根於人民/母親/底層的「深處」,隨著空間的擴展,從內蒙古大草原到新疆盆地、西海固荒野抵達至安達盧西亞「鮮花的廢墟」……隨著時間的延伸,從當下此刻、六十年代、紅軍長征、回疆起義追尋到歷史黝黑的深處……他通過「沉重的文學勞動」,時時體會到「認識的不易和形式的難以捕捉」,不斷用「小說」、「散文」、「 隨筆」乃至別的什麼文體,「只要它與所描寫的那種獨特文化在分寸、精神、色調和節奏上相和諧」,就拿來為「人民」賦形,替「底層」發聲,讓「母親」出場…… ──羅崗
封底文字:
張承志是「紅衛兵」這一稱謂的命名者和那場備受爭議的政治運動的參與者,卻拒絕以單純的懺悔對此一帶而過,而是背負著歷史的重量,以身體力行的實踐堅守理想並匡正錯誤;他是新時期初崛起的第一代青年作家,作為上山下鄉運動的親歷者卻從未以哀傷怨懟的筆調記敘無可挽回的青春,而是堅守「為人民」的創作原則,書寫邊疆底層生活帶來的啟示;他是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後率先踏足菁英學府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新一代學者,卻從未將知識困於書齋,而是讓雙腳邁入廣袤貧瘠的西北大地深處,更及至東西方接壤的阿拉伯地域;他是早早疏離主流文學圈、毅然放棄公職的自由文人,卻從未以西方的自由、民主為標尺來丈量中國,而是對新帝國主義霸權在全球的蔓延有超前的警覺和疾呼;他是八十年代理想主義的旗幟,卻從未在理想潰散後的商業主義浪潮中隨波逐流,而是逆流而上,標舉「抗戰文學」;他是虛無主義全面降臨時刻的信仰者,闌入伊斯蘭教卻從未畫地為牢,將宗教版圖視為終極,而是更深地描寫中國,將批判的矛頭和情感的歸宿一併指向中國。
......(更多)
李晨
1981年生,遼寧瀋陽人,2014年畢業於上海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爲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已發表論文、文化時評十餘篇。目前在上海戲劇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從事博士後研究。
......(更多)
【目錄】
「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羅崗
關於「張承志難題」的一封通信
引言/追尋理想主義的時代足跡:八十年代以來的張承志研究
第一節 ──「 我們正在走向哪裡」: 八十年代前期的理想主義探尋
第二節 ── 新路與歧路:理想主義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後的分途
第三節 ── 理想主義命題的多重闡釋:1995 年的張承志研究
第四節 ──「 民間」還是「人民」:
九十年代中期以來理想主義的延續或再出發
第一章/「人民之子」的文學生成及其創作原則
第一節 ── 新生.蛻變:人民的啟示與「人民之子」的文學生成
第二節 ── 文學的區分與知青歷史的難題:
「為人民」創作原則的多重內涵(一)
第三節 ── 思想文化搏鬥的啟示與侷限:
「為人民」創作原則的多重內涵(二)
第二章/「人民之子」的思想源頭與文學選擇
第一節 ── 紅衛兵運動與張承志
第二節 ── 道路的匡正:「為人民」與紅衛兵理想的內在關聯
第三節 ── 新時期文學的另類起源與張承志的文學選擇
第三章/張承志的規避與「荒蕪英雄」的誕生
第一節 ──「 快跑啊受傷的小黑馬」:張承志的規避與轉折
第二節 ──「 我背離了你但是我屬於你」: 「為人民」原則的內在分裂
第三節 ──「 荒蕪英雄」的誕生:西北伊斯蘭世界的發現
第四章/一種新的寫作方式:《心靈史》解讀
第一節 ── 莫衷一是的題材:文學、歷史還是宗教?
第二節 ── 窮人的人道主義:超越西方普世價值的中介性文本
第三節 ── 互立互見:「人民文學觀」與「荒蕪史觀」
第五章/「荒蕪英雄」的「抗戰」:九十年代中期的毀譽褒貶
第一節 ──「 抗戰文學」:張承志與「人文精神」討論
第二節 ── 兩個「真」人的對立背後:張承志與王朔
第六章/「文明內部的發言」:張承志後期創作的幾個主題
第一節 ── 水陸文章:邊疆與中國
第二節 ──「 投石的訴說」:抵抗新帝國主義與歷史參照的尋求
第三節 ── 文化霸權和底層人民:知識批判與知識分子道路
結語/張承志:一個作為歷史參照的時代人物
後記
附錄一/張承志已出版著作概覽
附錄二/清華附中早期紅衛兵親歷者相關史料
參考文獻 382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