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译自川本芳昭《魏晋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汲古书院,1998年)。
族群间的遭遇与融合是形塑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浪潮,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演进。本书对此开展了全景式的考察。第一至三篇聚焦于十六国北朝的胡汉交融,从社会观念、国家制度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北族入主中原所带来的变化。第四篇将目光投向南方的汉化进程,细腻地描绘了国家权力以及普通民众同“蛮”的接触。第五篇通过探寻南北朝政权与朝鲜半岛、日本古代国家的互动,揭示出中国的民族形势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作者川本芳昭先生是当前日本在中国中古史领域的代表性学者,这部著作汇聚了他踏上研究之路以后二十年间的成果。
......(更多)
川本芳昭,1950年生于日本长崎县,1978年九州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结业。历任佐贺大学助教授,九州大学助教授、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民族史、东亚关系史。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汲古书院,1998年)、《中国史のなかの諸民族》(山川出版社,2004年)、《中華の崩壊と拡大——魏晋南北朝》(讲谈社,2005年,已有中译版)、《東アジア古代における諸民族と国家》(汲古书院,2015年,已有中译版)、《世界秩序の変容と東アジア》(汲古书院,2022年)。
......(更多)
中译本序
前 言
第一篇 胡汉抗争与融合的轨迹
第一章 五胡十六国北朝时期华夷观的变迁
引言
第一节 五胡十六国时代的胡汉互斥
第二节 汉族士大夫在北魏时期的变化
第三节 太武帝时代的胡族观、汉族观
第四节 太武帝朝以降的变化——以孝文帝时代为中心
第五节 南朝汉族北朝观的变化以及北周时期的新动向
小结
第二章 关于五胡十六国北朝时代的“正统”王朝
引言
第一节 北魏孝文帝时代的变化
第二节 关于前北魏时代的正统性
第三节 后孝文帝时代的展开
第三章 景穆太子与崔浩——以北魏太武帝废佛前后的政局为中心
引言
第一节 围绕景穆太子之死
第二节 太武帝与景穆太子之争
第三节 围绕崔浩之死
第四章 关于对部族解散的理解
引言
第一节 酋帅在整个北魏时期的存在
第二节 部落解散后部族制度的存续
第三节 孝文帝的部族解散
第四节 北朝社会中的部族制传统
第二篇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政治、社会体制与孝文帝改革
第一章 内朝制度
第一节 孝文帝改革前的内朝
第二节 孝文帝的内朝改革
小结
第二章 监察制度
第一节 天兴四年的御史台改革
第二节 孝文帝官制改革前的监察官
第三节 孝文帝官制改革前的御史
第四节 孝文帝的官制改革与御史台
小结
第三章 封爵制度
第一节 孝文帝爵制改革前的北魏爵制
第二节 孝文帝的爵制改革以及与其他改革的关系
小结
第四章 北族社会的质变与孝文帝的改革
第一节 通过祭天礼仪看北族社会的质变与孝文帝的改革
第二节 通过军制看北族社会的质变与孝文帝的改革
第三节 通过婚姻形态看北族社会的质变与孝文帝的改革
第五章 孝文帝的个性与改革
第一节 文明太后、孝文帝母子说的检讨
第二节 孝文帝的北族意识与阶层意识
第六章 北族集团的崩坏与太和二十年的谋反、北镇之乱
第一节 太和二十年谋反的场合
第二节 北镇之乱的场合
第三篇 关于五胡十六国北朝时代的胡汉融合
第一章 关于北魏的身份制
引言
第一节 关于北魏时期的“北人、南人结构”
第二节 “北人、南人结构”与“良”身份的关系
第三节 何谓“良”?——“北人”的情形与“南人”的情形
小结
第二章 关于五胡十六国北朝史上对周礼的接受
引言
第一节 胡族君主的历史认识——胡族如何看待汉族此前的历史
第二节 汉族士大夫的历史认识——汉族如何看待此前的历史
第三节 北魏接受周礼的历史
小结
第三章 关于胡族汉化的实态
引言
第一节 同化与汉化
第二节 胡族要素的残存
小结
第四篇 蛮汉抗争与融合的轨迹
第一章 关于六朝时期蛮的汉化
引言
第一节 国家权力对蛮的讨伐及其目的
第二节 江南地区蛮与一般汉人的接触
第三节 蛮入官场
小结
第二章 关于理解六朝时代蛮的一项考察——以山越、蛮汉融合的问题为中心
引言
第一节 山越问题的检讨
第二节 关于“洞”
第三节 关于豪强的实态与蛮汉之别
小结
第三章 以蛮问题为中心所见六朝时期各地域的状况
引言
第一节 河南、淮北
第二节 淮南
第三节 长江下游
第四节 福建
第五节 江西
第六节 湖北
第七节 湖南
第五篇 四、五世纪东亚的国际关系
第一章 倭五王遣使刘宋的开始与终结
引言
第一节 关于倭五王遣使中国的开始
第二节 北魏伐北燕以降东亚政治史的演进
第三节 东亚的政治状况与倭五王遣使的终结
小结
第二章 四、五世纪的中国与朝鲜、日本
引言
第一节 内朝制度
第二节 关于人制
第三节 八部、五部、六部
第四节 新人与旧人
第五节 族制秩序的变迁
小结
第三章 关于高句丽五部与中国“部”的一项考察
引言
第一节 关于高句丽五部制的理解
第二节 关于高句丽的部的起源
小结
结 语
后 记
译者后记
编者后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