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出版以来,《影响力》就一直是畅销佳作。由于它的影响,说服得以成为一门科学。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为某一产品或事业观点游说的人,这都是一本基本的必读书,是你理解他人心理的基石。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具有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武器,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经过近7年的潜心研究,西奥迪尼发现了第7种心理武器——联盟,将6种心理武器扩展为7种;书中更新内容多达10万字,包括近10年行为心理学新研究与新发现,近5年上百个商业、管理、科技、个人成长、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全新案例。
本书被引述率高居社会心理学之冠,曾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年度大奖提名。是《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在中国,《影响力》系列书系常年位居各大网络、地面书店管理畅销榜单前10名。
[编辑推荐]
● 风靡全球,从未被超越的营销圣经。
全球畅销35载,畅销5000000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现代汉语词典”。在书中,作者从专业角度为读者阐释了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7大基本原则: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和联盟。为读者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具有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本书对于商业人士以及广大普通读者有深远的意义,教你学会对说服专业人士说“不”,帮助你成为一个对他人有影响力的人。
● 全新升级版,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更新多达10万字,比上一版多50%新增内容。汇集近10年行为心理学研究与发现,近5年上百个商业、管理、科技、个人成长、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全新案例。惊世杰作,再次更新!
特别增加适合互联网时代营销经典案例。为什么五星好评非常重要?星巴克如何利用互联网巩固与顾客之间“ 温暖而有归属感的文化”链接?奈飞怎让《鱿鱼游戏》成为全球爆款剧?13个“线上影响力”分析,让你深刻洞察影响力如何影响互联网。
升级6大武器为7种武器!6年潜心研究,第7种武器终于面世。我等于我们,我们就是扩大的我。共同的身份认同让观众与奥运会选手休戚与共、让我们永远牢记“血浓于水”、让我们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亲切感。
针对不同需求给出使用7种武器使用优先级。动机不同,使用的武器也应不同:完全陌生,培养关系很重要:你要使用互惠、喜好和联盟;有基础关系,需要减少不确定性:社会认同和权威是有效的;关系到位了,目的就是激发行为:承诺与一致和稀缺让你说服每个人。
● 当你遇到以下情况时,请务必翻开本书:
·你是与客户谈判的销售人员,你给出报价A,客户却要求降价至少一半,否则就要与竞争对手合作,你该如何与之谈判?
·你是竞争合作项目的商务经理,有3家竞品公司同场竞争,你提供的产品昂贵,你该如何赢得客户?
·你是广告策划,要为甲方的产品拍广告,该产品的功能很棒,但也有一个缺点,客户希望观众更信赖该产品,你该不该在广告里提它的缺点?
·你是在线培训企业营销主管,若要向屏幕对面的陌生人推销一款定价很高的在线课程,你该如何说服看不见的对方?
·你是公司高管,想在公司推行一项新的战略计划,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则在“骑墙”,你该如何说服“骑墙者”,从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你是企业内训负责人,要给全公司近300名销售人员上课,你该如何将“说服”这一销售技巧传达给每位销售同事?
你在求职,即将去面试的500强企业十分令你心仪,如何保证100%被录取?
你是5岁孩子的妈妈,孩子性格内向高需求,刚刚换了幼儿园,怎么帮助孩子迅速融入新的集体?
......(更多)
罗伯特·西奥迪尼 (Robert B. Cialdini)
“影响力教父”,知名社会心理学家,全球知名说服力研究权威。多年执教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现为该校社会学和营销学名誉教授。
西奥迪尼倾其职业生涯研究影响力,在说服、顺从和谈判领域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因其在影响力研究领域的开创性,人们将其称为“影响力研究领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
除了教学和对大众的科学普及,西奥迪尼还成立了职场影响力咨询公司,带领企业从事影响力的研究与培训工作。客户除了谷歌、微软、可口可乐、IBM等世界500强企业,还包括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美国司法部等教育、政府部门。
为纪念西奥迪尼在行为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于2019年特将原营销实验室更名为西奥迪尼行为研究实验室。
......(更多)
第 1 章 影响力的武器
按一下就播放
把赌注押在抄捷径上
渔利的奸商
以柔克刚
本章小结
第 2 章 互惠
互惠原则怎样起作用
互惠式让步
如何防范
本章小结
第3章 喜好
通过喜好赚钱
我喜欢你的理由
如何防范
本章小结
第 4 章 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则
最佳条件
负面事件效应
如何防范
本章小结
第 5 章 权威
权威高压的力量
盲目服从的诱惑和危险
内涵不是内容
让权威更加可信
如何防范
本章小结
第 6 章 稀缺
物以稀为贵
逆反心理
最佳条件
如何防范
本章小结
第7章 承诺与一致
言出必行
承诺是关键
发自内心地认同
如何防范
本章小结
第 8 章 联盟
“我们”的力量
联盟1:身心合一
联盟2:行动合一
跨群体大联盟
如何防范
本章小结
第 9 章 即时的影响力
原始的自动反应
现代的自动反应
捷径应受到尊重
本章小结
......(更多)
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它不光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 就变得更好吃, 更好听, 更好看, 更好用了.
我们基本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 迅速, 准确地判断它的质量。
很多情况下, 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这种时候, 我们并不从整体上来审视局面, 而是只对其中的一个方面给予关注, 做出反应.
把产品跟名人联系在一起,是广告商利用关联原理赚钱的另一种办法.只要是正面, 积极的关联就行了.
机会越少见, 价值似乎就越高。
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 最容易教出反叛心强的孩子.
阿维斯—我们是第二, 但我们更努力. 欧莱雅—我们价格高, 但你值得拥有. 顺从专家靠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缺点来建立基本的信任感, 这样等之后强调更重要方面的时候, 他们就显得更可信了.
不管是什么东西, 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去它, 自然就会爱上它了. –G.K.切斯特顿
人类在认知方面有个原理,叫“对比原理”。两样东西一前一后地展示出来,我们怎样看待其中的区别,对比原理是有影响的。
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以前难, 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 我们就越发想要得到它, 不过, 我们很少意识到是逆反心理带来了这种想要的迫切感, 而只知道自己就是想要.
在碰到稀缺资源加竞争的魔鬼组合时, 务必小心谨慎.
让我们来分别探讨一下以上三种象征符号—头衔, 衣着和身份标志.
喜悦并非来自对稀缺商品的体验, 而是来自对他的占有. 我们千万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有效的承诺还有一个比上述三点(公开,主动,付出努力)更重要的特征。
例子:另一个窍门是让战俘把问题写出来,再要他自己给出(支持C国的)答案。要是他不愿自己写,从笔记里摘抄也行,这似乎是个没什么恶意的让步。 唉,这些“没什么恶意”的让步啊!我们已经见识到,看似无关紧要的承诺能让人做出更深入的一致性行为。
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它不仅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让我们来分别探讨一下以上三种象征符号—头衔, 衣着和身份标志。
出现”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即两个不怎么喜欢的人, 由于阻碍的因此过多导致两个人过分互相迷恋, 可参考第48条摘记), 并不意味着父母必须接受, 包容自家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谈恋爱。 爱情是一种微妙的游戏, 新入场的玩家很可能会频频犯错, 故此, 让更有经验, 更有眼光的成年人指点一,二, 是有好处的。 在提供这类指导时, 家长应该意识到, 青少年认为自己已经成年了, 面对典型的家长–孩子式控制关系, 他们不会做出很好的回应。 尤其是在择偶这种显而易见的成人舞台上, 用成年人的影响力武器(偏好和劝说)要比传统的家长控制(禁止和惩罚)效果更佳。
社会认同原理说,认为一种想法正确的人越多,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就越会觉得它正确。
印第安纳州的超市经营者把奶酪摆在货柜外面,让消费者自己切一小块免费品尝,如此一来,有一天,他们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卖掉的奶酪就到了1000磅。
在审视他们反应,消除不确定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视一点微妙而重要的事实:其他人有可能也在寻找社会证据。尤其是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这会导致一种叫做“多元无知”的有趣现象。
不管是什么东西, 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去它, 自然就会爱上它了。 –G。K。切斯特顿
很多情况下, 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这种时候, 我们并不从整体上来审视局面, 而是只对其中的一个方面给予关注, 做出反应。
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 最容易教出反叛心强的孩子。
人类在认知方面有个原理,叫“对比原理”。两样东西一前一后地展示出来,我们怎么样看待其中的区别
第一:接触带来的熟悉往往能导致更大的好感,可要是接触本身蕴含了让人反感的体验,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第二:有证据表明,以团队为导向的学习能缓解这种敌对状态。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合作对喜好过程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我们只要多保持一点警惕感,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了。
阿维斯—我们是第二, 但我们更努力。 欧莱雅—我们价格高, 但你值得拥有。 顺从专家靠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缺点来建立基本的信任感, 这样等之后强调更重要方面的时候, 他们就显得更可信了。
我们通常都不怎么喜欢的人,比方说不请自来的讨厌的推销员,不愿交往的熟人,名字都没听过的奇怪组织的代表,只要在向我们提出请求之前,先对我们施个小小的恩惠,就能极大地提高我们依其言行其事的概率。
互惠原理通过这两条途径来实现相互让步。头一条很明显:它迫使接受了对方让步的人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第二条尽管不那么明显,但更为关键:由于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归根到底,要是不存在回报让步的社会义务,谁乐意头一个牺牲利益呢?你有可能放弃了某种东西,却得不到任何回报。不过,有了互惠原理的影响 ,我们就可以安安心心地率先向合作伙伴让步了,因为他也有义务牺牲一些利益,以此回报我们的善意。
请求者还有另一种利用相似点增加好感及顺从概率的办法:他们假装跟我们有着相似的背景和兴趣
在碰到稀缺资源加竞争的魔鬼组合时, 务必小心谨慎。
首先,我们似乎持有这样的假设: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们必然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们并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很乐意对这种集体智慧投入极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因为群体的成员并不是根据优势信息才采取行动,而只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做反应。
影响力最强的领导者是那些知道怎样安排群体内部条件,让社会认同原理朝对自己有利方向发挥作用的人。
我认为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 要是能给一个理由, 成功的概率就会更大。
一旦主动做出了承诺,自我形象就要承受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一致性压力。一方面,是人们内心里有压力要把自我形象调整地与行为一致。另一方面,外部还存在一种更为鬼祟的压力,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
我希望气象预报员别误解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也希望他明白一个不管是如今还是在古波斯都存在的事实:糟糕的消息会让报信人也染上不详。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 哪怕报信人跟坏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光是两者之间存在联系,就足以引发我们的厌恶了
把产品跟名人联系在一起,是广告商利用关联原理赚钱的另一种办法。只要是正面, 积极的关联就行了。
例:他仍然给孩子们看了5种玩具,也对他们说,在自己离开房间期间,别玩机器人,因为“那是不对的”。这一次,他并未威胁孩子,非要他们服从。他只是离开房间,通过单向玻璃观察,看看他的指示是否管用。指示同样有用。和前一组男孩一样,费力短暂离开期间,22人力只有1个孩子碰了机器人。
拒绝的方法: 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认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
亏欠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亏欠别人是很不愉快的,它沉重的压在我们身上,要求我们尽快将其消除。不难看出这种感觉的起源在哪里,由于互惠安排在人类社会体制下及其重要,一旦欠了人情债,我们就条件反射般地感到不舒服。要是我们忽忽视了回报他人首发善意的需求,互惠的循环就终止了,我们的恩人将来也就不大可能做这种好事了,这不符合社会整体的最佳利益。所以,我们从小就受到教育和培养,只要亏欠了别人,情绪上就烦躁不安。从这个原因看,仅是为了卸下心理上的债务包袱,我们说不定就乐意答应报以比先前所受更大的恩惠了。
例子: 机场的一个行人—就假设是个商人吧,正匆匆穿过一个人群拥挤的区域。克里须那协会的募捐者走到他面前,递给他一朵花。这人吃了一惊,把花接住了。但他马上反应过来,想把花还回去。解释吃了一惊: 这种惊讶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顺从工具。听到要求吃了一惊的人往往会屈从,因为他们一下子不知所措,故此更容易受到影响。社会心里学家xxx发现,在纽约乘坐地铁的时候,如果径直向一名乘客提出要求:“不好意思,能给我让个座吗?”此时,乘客让座的可能性极高。反过来,要是先向他身边的人提到这一点,让他有个心里准备的时间,这人真正让座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前一种情况下让座的比例56%, 后一种仅为28%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顺从环境中受到了稀缺压力的包围, 那么, 我们最好采用两步应对法。 一旦我们觉得自己在短缺影响下产生了高度的情绪波动。 我们就应该把这种波动当成暂停的信号。 要做出明智的决定, 恐慌, 狂热的反应是不合适的。 我们需要冷静下来, 重拾理性的眼光。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就可以转入第二个阶段: 问问自己, 为什么我们想要那件东西。 如果答案是我们想要它主要是因为想拥有它, 那么我们应当利用它的稀缺性来判断为它出多少钱。 倘若答案是我们想要它主要是为了它的功能(即想要驾驶它, 喝它或吃它), 那么我们必须牢记一点: 该物品不管是稀缺还是充足, 其功能都是一样的。 简而言之, 稀缺饼干并没有变得更好吃。
请注意,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使用“拒绝-后撤”手法的同时,还会借助对比原理。最初价格较高的要求不仅让后面的价格较低的要求看起来像是让步,还使得后面的价格显得比实际上更低;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 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我们基本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 迅速, 准确地判断它的质量
喜悦并非来自对稀缺商品的体验, 而是来自对他的占有。 我们千万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每当一个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
不管用的是哪种“抛低球”的手法,顺序总是一样的:先给人一个甜头,诱使人做出有利的购买决定。而后,等决定做好了,交易还没最终拍板,卖方巧妙取消了最初的甜头。
既然事实证据无法更改,那就只有改变社会证据了。你能说服别人,自己也必然信服。
该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的负起责任。优厚的奖品就属于此类外部压力,它可以让我们去执行某一行动,但并不足以让我们自觉自愿地对此行动负起责任。顺理成章地,我们也不会觉得该对它有什么承诺。强大的威胁也一样:它能让人当场顺从,但不大可能带来长期的承诺感。
比如,新车售货员会站在我们这一边,向老板挣给我们一个优惠的价格。主要是为了建立一种“我们和他们在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的氛围。
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价格贵=东西好”原则的后一种做法(吸引淘便宜货的买家)。例子: 20世纪30年代, 有两个兄弟在西德和哈里开了一家男装裁缝店, 每当西德有新客户对着店里的三开大镜子试衣服,他就会告诉对方,自己听力有些问题, 并反复让客户说话时提高音量。只要客户喜欢上了哪件衣服,问起价格, 西德就会大声叫他兄弟。哈里是首席裁缝,在店堂后面。“哈里,这套衣服多少钱” 哈里抬头看看自己做的衣服–并大大地抬高价格—-高喊着回答说:“那件漂亮的纯羊毛西服, 要42美元”西德假装没听见, 用手在耳边做个敞口杯子的形状,再问上一遍。哈里再次回答:“42美元”。此时, 西德转过身,对客户说:“他说要22美元”。 好多人都会急急忙忙地付了钱, 抢在可怜的西德发现自己“搞错了”之前, 抓着西服狂奔出店,满心以为自己捡了天大的便宜。
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
一旦主动做出了承诺,自我形象就要承认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一致性压力。一方面,是人们内心里有压力要把最形象调整得与行为一致;另一方面,外部还存在一种更为鬼祟的压力,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
机会越少见, 价值似乎就越高
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
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以前难, 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 我们就越发想要得到它, 不过, 我们很少意识到是逆反心理带来了这种想要的迫切感, 而只知道自己就是想要。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法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 就变得更好吃, 更好听, 更好看, 更好用了。
由于互惠原理决定了妥协过程,你可以把率先让步当成一种高度有效的顺从技巧来使用。这种技巧很简单,一般叫做“拒绝-后撤”术,也叫留面子法。假设你想让我答应你的某个请求,为了增加获胜的概率,你可以先向我提出一个大些的要求—对这样的要求,我保准是要拒绝的,等我真的拒绝这个要求以后,你再提出一个稍小的要求,这个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标。倘若你的要求设置巧妙,我会把你的第二个要求看成一种对我的让步,并有可能感到自己这边也应该让让步,于是就顺从了你的第二个要求。
假设有人走近一家时尚男装店,说自己想买三件套的西服和一件毛衣。如果你是收货员,你该先给他看哪些东西, 好让他花最多的钱呢?服装店指点销售人员,要先给顾客看贵的东西。依照人们的常识,顺序应该反过来才对:要是人们买西服时就花了大把的钱,他恐怕不愿再多花钱买毛衣了。但服装商们是心知肚明的。他们完全依着对比原理来设计销售策略,先卖西服,因为顾客接下来买毛衣的时候,哪怕它再贵,价格跟西服一比,也显得不怎么高了,要是这名顾客还想给自己的新西服买些配饰,相同的原理也适用。尽管对比原理的预测违背常识,证据却支持它。
先施恩再乞讨
此外, 稀缺性原理的力量, 还有第二种独特的来源: 机会越来越少的话, 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 而我们又痛恨失去本来拥有的自由。 保住即得利益的愿望, 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 (即给过某种东西再拿走, 比干脆不要给过这种东西更可怕。 ) 根据这个理论, 只要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或威胁, 保护自由的需求就会使我们想要它们(以及与其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愿望愈发强烈。 因此, 一旦短缺—或其他因素妨碍我们获取某物, 我们就会比以前更想得到它, 更努力地想要占有它, 跟这种妨碍对着干。
人类在认知方面有个原理,叫“对比原理”。两样东西一前一后地展示出来,我们怎样看待其中的区别,对比原理是有影响的
“拒绝-后撤”手法似乎不仅刺激人们答应请求,还鼓动他们切身实践承诺,甚至叫他们自愿履行进一步的要求。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