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社会·历史文丛·国际法与晚清中国:文本、事件与政治》是对晚清时期中外关系史、国际法学史和政治观念史的一次“试验性”研究。依次探讨19世纪欧美国际法学的根本特征、国际法学对中国和整个东亚之国际地位的表述、以林则徐翻译瓦泰勒《万民法》(《各国律例》)和丁韪良翻译惠顿《国际法原理》(《万国公法》)为标志性事件的国际法学输入中国这一过程、晚清知识分子的国际法观念、日本对近代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应对、甲午战争中日本的国际法宣传策略及其对东亚国际关系的影响等主题。
......(更多)
赖骏楠,男,1985年生,江西广昌人,法学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兴趣为晚清以来中国法律史与政治思想史、近代德国法律思想史。曾在Modern China、《中外法学》、《法学家》、《法律科学》、《北大法律评论》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与他人合作出版有译著和教材若干部。
......(更多)
目录
导论
一、审视“东西方相遇”的多重视角
二、19世纪国际法中的“国际社会”
三、文本、事件与政治
第一章 19世纪国际法学的中国叙述
一、引言
二、1840年之前:法律真空与异域想象
三、主权世界的“文明”印章:吸纳与排斥
四、鸦片与贸易
五、“不平等条约”
六、小结
第二章 林则徐与国际法:虚构的与真实的
一、引言
二、翻译史考察:瓦泰勒《万民法》的两个中译本
三、从文本到交涉:林则徐与国际法?
四、茶叶大黄与怀柔远人
五、小结
第三章 丁韪良与《万国公法》
一、引言
二、丁韪良与中国:输入国际法之前
三、《万国公法》翻译始末
四、文本考察
五、在实证法学与自然法学之间
六、小结
第四章 误读下的新世界:晚清国人的国际法印象
一、引言
二、郑观应:从“理想”到“现实”
三、王韬:始终如一的悲观
四、小结
第五章 从国际法视角重新看待甲午战争
一、引言
二、“文明”、晚清中国与明治日本
三、甲午战争:“文明”与“野蛮”
四、主权世界的“文明”印章(续第一章第三节)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