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地铁

地铁
作者:韩松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0-07
ISBN:9787532175475
行业:其它
浏览数:1173

内容简介

《地铁》是华语科幻代表作家韩松“轨道三部曲”的经典开篇,由五个相对独立而又遥相呼应的章节组成:《末班》写公务员老王窥见地铁里很多奇怪矮人把同车人都装进瓶子里运走了;《惊变》里另一辆地铁进入永无尽头的运行隧道,拥挤在车厢里的乘客从人变为非人,“进化”或“蜕变”为新的物种;《符号》描绘看似不久的未来,一群人为了探究地铁之谜,进入废墟般的地铁隧道,大概了解到公司化的政府所主持的“地铁”工程实为“宇宙化”历程中的一次灾变;《天堂》写地铁里幸存的后人类物种,试图重返地上天堂,但经过进化的鼠类已经捷足先登,占据了人类的废墟;《废墟》写小行星上的人类后裔,派遣一对少男少女,重返地球大陆,想要破解人类文明灭亡之谜,但与其说他们最终了解真相,不如说陷入更深广的幻象之中,少男在小说最后一刻,“发现什么也不存在”。

在地铁的世界以及它所表征的空前繁荣景象背后,韩松却揭示给我们看梦魇一般的秘密。正如学者宋明炜指出的,“寓言式的现实批判精神,还应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中观察。韩松的文学想象所承续或直接对应的,是鲁迅。……更为深切的意义,在于弥漫在整个叙事中的对‘虚无一物’的执着。地铁未来史的叙述,始于对‘虚无一物’的恐怖体验,终于对‘什么也不存在’的发现。”

韩松有一种极其特别的“幽黯意识”,从中延伸出一个大历史思维的脉络,并以一种外太空的视角观察着当今这个世界的文明。

——王德威

我写的是二维科幻,韩松写的却是三维科幻。如果说中国科幻是一个金字塔,二维科幻是下面的塔基,而三维科幻则是塔尖。

——刘慈欣

就思想深度而言,在当今中国科幻界,韩松允执牛耳。

——江晓原

韩松作为宇宙的观察者和预警者,对文明葆有批判性反思。

——戴锦华

种种繁华物象,文明盛事,颓靡废墟,穷尽宇宙的上下求索,犹如鲁迅《墓碣文》所写:“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这样一种深渊的虚无体验,韩松写进未来人类的退化、蜕变,宇宙和人心无边无际的黑暗,与鲁迅文学息息相关。

——宋明炜

......(更多)

作者简介

韩松,华语科幻代表作家,出版小说医院三部曲、轨道三部曲、《火星照耀美国》、《红色海洋》、《宇宙墓碑》、《独唱者》、《再生砖》等十余部,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世界华人科幻文艺奖、全球华人科幻星云奖等。作品被译作英文、日文、法文、意大利文等。现在新华社工作。

......(更多)

目录

末班

一、回家路漫漫

二、空心乘客

三、世界相隔开

四、怪人搬运工

五、白昼的压力

六、天机不可泄漏

七、表格迷宫

八、地铁是怎样炼成的

九、胡同中的秘密

十、新陈代谢

十一、未来与“他们”

十二、“吴先生”

十三、胎儿或标本

惊变

一、微妙的狼狈

二、没有了解脱的希望

三、有吃的吗

四、到前面去看一看

五、在外面

六、平衡的优胜

七、疯了

八、难以满足的欲望

九、命运的悬崖

十、变老了

十一、更多的变化

十二、技术带来的希望

十三、新生态

十四、诸世界

十五、回到出发原点

十六、新起点

符号

一、实验

二、深井

三、别扭

四、“没有历史深度的技术型国家”

五、新型地铁

六、“地铁之友”

七、交通病理学

八、窟中峰顶

九、新世界

十、三位一体

十一、未来之城

十二、“教堂”

十三、萎缩之魔

十四、异类

十五、终于变了

十六、爱

十七、侦探之死

十八、乘客的下落

十九、女性异体人

二十、水兽

二十一、“英尼斯”

二十二、婴儿

天堂

一、车长

二、怪声

三、鼠语者

四、世界与大爆炸

五、火

六、影

七、水

八、机车

九、转述者

十、死

十一、战场打扫者

十二、德里达自治体

十三、祭品

十四、引路者

十五、人鼠之战

十六、上面

十七、异族

十八、深窟

废墟

一、遗址公园

二、“情死”

三、重生

四、答案

五、谒见亡者

六、鬼魅犹在

七、废墟探险者

八、“第七天堂”

九、地底摩崖

十、“神”的解救

十一、工具与系统

十二、废墟

后记 未来难以改变

......(更多)

读书文摘

我认为,地铁狂欢,是当今中国除了互联网之外的第二大狂欢。但这却是一场迟到的狂欢。

他的确正与众人共享这短暂时光,所有人都紧密地锁连着,浩然一体。虫豸样的生命,由于过分充盈而高压,不停地喷射出内脏中腐败浓郁的暮气,加上源源流溢的湿汗,使车厢内妖雾笼罩。粉墨登场的乘客们统统面无表情,除了地铁龙鸣一般轻蔑而威慑的嘶叫,车内竟人声殊杳。他如同白日见鬼,看着戏剧谢幕前的虚张高潮。

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很多东西是不友好的,平时潜伏着,却可能忽然爆发,大难临头。但这种预警也不能说它就是科幻的内在功能。科幻本身并没有调研报告或未来学文献的作用。它作为小说,仍然是作者情绪及观感的表现和宣泄,反映个体面对时代快速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时,所激发的勇气或恐慌。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