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12
ISBN:9787561789582
行业:其它
浏览数:64

内容简介

史学大家吕思勉最经典最客观的中国近代史

吕思勉、钱穆,陈寅恪、陈垣并称史学四大家

中国人不能不知道的中国近代史

吕思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中国通史的构建上做了巨大贡献,《中国近代史(1840-1949)》在近代史的写作上也有开辟之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从清代早期的社会特征写起,一直写到抗战的结束,举凡近代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制度无不细致入微,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佳作。

......(更多)

作者简介

吕思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中国通史的构建上做了巨大贡献,同时在近代史的写作上也有开辟之功。

本书从清代早期的社会特征写起,一直写到抗战的结束,举凡近代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制度无不细致入微,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佳作。

......(更多)

目录

目 录

第一编中国近世史前编

一、论中国近世史的性质 / 003

二、入近世期以前中国的情形 / 008

三、中西的初期交涉 / 022

四、鸦片战争和咸丰戊午、庚申之役 / 033

五、汉族的光复运动 / 062

第二编中国近百年史概说

一、总论 / 089

二、中西交涉之初期 / 090

三、鸦片战争前之国内情形 / 095

四、外力侵入时代中国之情形 / 097

五、变动中之中国 / 105

六、国民政府之北伐 /114

第三编中国近代史讲义

一、绪论 / 119

二、中西交通之始 / 120

三、传教之始 / 123

四、康雍乾三朝与俄国交涉 / 125

五、清代之盛衰 / 127

六、道光以前中外通商情形 /

七、道光以前烟禁 / 134

八、烧烟及中英战事 / 139

九、江宁和议 / 141

十、鸦片战争之役评论 / 146

十一、五口通商后广东中英交涉 / 151

十二、咸丰戊午、庚申之役 / 154

十三、戊午、庚申和约大要 / 157

十四、中俄咸丰戊午、庚申两约 / 160

十五、同光中俄交涉 / 165

十六、嘉道咸同光之朝局 / 170

十七、各国立约交涉 / 172

十八、革新之渐 / 185

十九、日本立约及台湾生番事件 / 190

二十、英人《芝罘条约》 / 194

二十一、法越之役 / 197

二十二、英缅之役 / 203

二十三、英谋西藏 / 208

二十四、中日之战与马关条约 / 209

二十五、港湾之租借 / 216

二十六、戊戌政变及庚子义和团 / 219

二十七、俄占东三省及日俄之战 /224

二十八、清末外交情势 / 229

二十九、改革政体之动机 / 231

三十、清之亡及民国成立 / 235

三十一、民国以来之政局 / 239

三十二、民国以来之外交 / 241

三十三、抗战和建国 / 243

三十四、“九一八”之役 / 244

三十五、“七七”及“八一三”之役 / 247

三十六、东西战事的汇合 / 249

三十七、战争的胜利 / 252

三十八、敌寇的降伏 / 255

三十九、实施宪政和中苏交涉 / 256

四十、目前的情形和未来的展望 / 259

第四编日俄战争

一、东北形势总论 / 265

二、日俄开战之原因 / 269

三、日俄战前之交涉 /277

四、日俄两国战前之形势 / 289

五、日俄战事上 / 296

六、日俄战事下 / 302

七、日俄和议 / 308

八、日俄战争与中国之关系 / 315

九、日俄战役之结果及战后情势之变迁 / 325

十、结论 / 332

第五编国耻小史

一、现在对外情形 / 347

二、欧洲各国之形势及其东来之历史 /348

三、英国两次遣使 / 350

四、鸦片之输入 / 352

五、鸦片战争 / 353

六、广州之役 / 357

七、京师初陷 / 360

八、中俄伊犁交涉 / 362

九、法据安南 / 365

十、英灭缅甸及暹罗独立 / 368

十一、中日之战 / 369

十二、中俄密约及各国租借军港 / 374

十三、京师再陷 / 375

十四、日俄之战及朝鲜灭亡 / 378

十五、英兵入西藏 / 379

第六篇中国近世文化史

一、商业篇 /383

二、财产篇 / 385

三、征榷篇 / 390

四、官制篇 / 410

五、选举篇 / 413

六、刑法篇 / 417

七、学校篇 / 430

......(更多)

读书文摘

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一是没有一整套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反映广大民众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方针路线;二是缺少一个团结一致、才华横溢的精英领导集团;三是日益弥漫的腐败之风腐蚀了太平天国的制度和各级官吏,制度和官吏的腐败使太平天国成为弱者;四是一些具体事情上的重大失误,如偏师北伐、天京内讧等。

明清两代,所谓正途者,率由科举出身,科举本属良法,唯在唐宋时代,已不能尽切于实用,至明清又将前此分科,悉并为一,事实上科举已非普通人所能应,乃不得不放弃一切,而只看几篇四书文,而其所谓四书文者,又别成为一种奇异而不合理之体制。既四书亦不必真通,而其体制,却颇足消磨精力,士人遂至一物不知。

盖官立学校,士多以利禄而来,私家所设之书院则不然,故其效较显著。然至讲学之风盛,而依附者咸为名誉之所归,则来者不复皆潜修之士,重以党祸之激荡,遂至胥天下而有毁学之祸矣。

其更足以诏示吾人者,一国之危险,莫过于理智之丧失,言论不得自由。感情用事之时,非有力者则无意见陈说之可能,而难有所补救,全体民众殆将成为疯人社会。政事之中对外问题,尤其激起情感。吾人所当留意者,对于政府之外交,不能囿于无根据之宣传,而必全国一致之说,终当审其是非利害,而为有条件之赞同也。

宋受外族之蹂躏,夷夏之观念严,理学之发达,士大夫之胸襟益狭,终见灭于蒙古。

“经过四次的御前会议,西太后乃于五月二十五日向各国同时宣战。到七月二十日,董福祥的军队连同几万拳匪,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仅杀了一个德国公使,连东交民巷的公使馆都攻不破。” 慈禧还挺慎重的,开了四次会才决定宣战。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