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气候、水资源、野生动物分布、植被、人为因素等几个方面讨论了秦汉时期生态环境条件的基本形势,也从思想史和观念史的角度阐述了秦 汉人的生态环境观、生态环境与秦汉社会历史的关系。对于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的若干个案,如秦定都咸阳的生态地理因素、秦史的灾异记录、秦汉长城与生态史、汉代“海溢”之灾以及 两汉南方的“瘴气之害”等,作者也进行了分析。
......(更多)
王子今,1950年12月生,河北武安人,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历史学硕士,北京师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更多)
一 选题意义与学术史的简略回顾
1. 自然史和人类史
2. 生态环境研究与秦汉历史文化的新认识
3. 本书“生态环境”用语的概念界定
二 秦汉时期气候变迁
1. 秦汉气候史研究的进步
节气序次:宋元学者的发现
天地相应之变迁:清代学者的讨论
20世纪的古代气候史研究及学界对秦汉气候的关注
2. 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新认识
北方的竹林
黄河流域稻作经济
气候变迁与主要作物由水稻而豆麦的转换
稻处种麦
二十四节气的变化
农时的比较:《氾胜之书》与现今农耕生活
农时的比较:《氾胜之书》与《四民月令》
附论:关于西汉黄河流域的稻米生产
3. 科学考察的实证
海面升降与气候变迁
华北地区植物群的变化
东南地区的“凉期—暖期”和“旱期—湿期”
秦俑一号坑淤积和沉降的原因
汉代昆明地区气温的推定
青海湖地区的古气候变化
赤峰地区古气候与科尔沁沙地的演变
新疆地区气候环境的演化
西藏的历史时期气候背景资料
居延遗址的古植被考察
内蒙古盐湖的演变与气候环境史考察
不同的数据和不同的认识
考古与生态环境研究:南越王墓的考察
4. 两汉气候变化
汉武帝时代的严寒记录
西汉晚期和王莽时代的严寒灾害
东汉前期的异常气象
东汉中晚期的“寒气错时”情形
区域差异:渐变的可能
附论:关于秦汉时期淮河冬季封冻问题
三 秦汉时期水资源考察
1. 自然科学家提供的秦汉水文史资料
华北平原湖泊的扩张与收缩
长江流域的江湖古水文状况
红水河阶地的考察
塔里木盆地南部绿洲分布的水资源条件
2. 秦汉时期渭河流域水资源状况的分析
秦与西汉王朝的名川之祀
关于“河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说
秦都咸阳水井调查
汉代古桥规模的参考意义
附论:说“高敞”:西汉帝陵选址的防水因素
“高敞”追求与秦汉丧葬礼俗
帝陵规划与防水要求
西汉帝陵潜水水文地质条件的考察
3. 秦汉时期关中的湖泊
宫廷池沼
苑囿的湖泊
源泉灌注,破池交属
昆明池
关中湖泊的命运
4. 秦汉时期黄淮海平原湖沼分布
秦汉之际有关黄淮海平原“泽”的历史记录
历史文献所见先秦西汉湖沼的地域分布:以黄淮海平原为重心
黄淮海平原湖沼发育的条件
5. 秦汉时期的朝那湫
秦人传统水神之祠
民族文化汇流的神学标志
朝那湫的环境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6. 两汉漕运经营与水资源形势
河渭航路的历史变化
漕渠的成功
济河码头仓储发现
关于“北旅泾流”
洛河漕运
“凭汾水以漕太原”
汉武帝时代的褒斜漕运设计
《赵充国传》水运史料
虞诩嘉陵江上游“开漕船道”事
王梁的失败记录:渠成而水不流
附论:从渔业看秦汉水资源
江湖之鱼,不可胜食
“水居千石鱼陂”
“破池水泽之利”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四 秦汉时期野生动物分布
1. 秦汉时期犀牛的分布
荆扬犀革之贡
汉代犀牛分布地域北界的南移
犀:南徼外牛
对犀的物用追求
犀的捕猎
南越王墓的皮甲
2. 秦汉时期野象的分布
象:南夷之所多也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象牙和象牙器
3. 秦汉时期鹿的分布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梅花鹿标本
鹿的分布地域
汉晋之际的“入皮”制度与相关生态现象
猎鹿故事
野生鹿的生存条件
4. 秦汉时期的虎患
“虎暴”和“虎灾”
虎患与自然灾变
虎患对交通安全的威胁
“虎”与秦汉社会生活
附论:秦汉骚道虎灾——兼质疑几种旧题“田猎”画象的命名
5. 秦汉时期灵长目动物的分布
“猩猩”的生存空间
关于“猱”和“狨”
附论:“金线狨”的厄运
鸟兽之异,中国之贵
狨鞍·狨鞯 ·狨座
“金线狨”的猎杀记录
“金线狨”生存地域的演变
五 秦汉时期的植被
1.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
“山西”饶竹的经济意义
北方竹林:经济作物?自然植被?
关于《郭伋传》“竹马”故事
竹类的分布是否可以作为气候变迁的标志
附论:简牍资料与汉代河西地方竹类生存可能性的探讨
河西汉简文字所见“竹”
河西的竹简
居延出土竹质箭杆
关于“羌人伐竹”
河西出土竹制生活用器
“竹简削衣”发现的意义
2. 西汉“五陵原”的植被
“五陵”和“五陵原”
周秦“五陵原”植被
原始:西汉“五陵原”植被考察之一
破坏:西汉“五陵原”植被考察之二
再生:西汉“五陵原”植被考察之三
绿色“五陵原”的意义
3. 东汉洛阳的“上林”
汉赋所见洛阳苑囿
上林:田猎的场地
猎季与草木生态
上林与皇家休闲生活
东汉上林的管理
洛阳苑囿的规模
4. 汉代西北边地的“茭”
“茭”的实义
“茭”和“稾”
“茭”的计量和相关问题
关于“茭长二尺,束大一韦”
关于“大司农茭”
对“除陈茭地”作业的理解
苇·蒲·慈其
5. 《南都赋》植被史料研读
南都山林植被
?一水杉
楈枒栟榈
“藷蔗”与“穰橙邓橘”
附论:两汉的沙尘暴记录
建始元年“黄雾四塞”事
“ 霾”和“雨土”
楚汉战争中的“窈冥昼晦”气象
历史记忆:“暴起之风”与“正昼晦冥”景象
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沙尘暴发生密度的历史比较
生态保护与沙尘暴的抑止
六 影响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的人为因素
1. “垦草”的生态史意义
商鞅倡起的运动
经济的进步与生态的改造
秦人“独特的生存制度”
“壹山泽”政策
上郡和巴蜀:不同生态区的行政演习
“垦草”与植被性质的变化
“黄河”和“泥水”
滥垦—水土流失—湖泊的收缩
附论:31渭清浊的演变
2. 生态史视角的军事屯田考察
军屯初制及晃错的规划
汉武帝的西北战略与“轮台诏”
《盐铁论》的批评:阴阳不和·地势无所宜
从赵充国上屯田奏到田禾将军“屯田北假”
“光武阴柔”的政策基调与东汉军事屯田
军事屯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秦汉时期的森林采伐
宫室奢侈,林木之蠢也
一棺之成,功将千万
薪柴消费
“材”与“财”
4. 秦汉护林育林制度
“毋敢伐材木山林”
“树木”“种木”
官营林业
附论:“伐驰道树殖兰池”解
七 秦汉人的生态环境观
1. 秦汉社会的山林保护意识
《日书·木日》与相关礼俗
向往浓绿:生活态度与自然意趣
德及草木,仁及飞走
贡禹的上奏
山林禁忌的神秘主义观念背景
2. 秦汉民间信仰体系中的“树神”和“木妖”
社树·社木·社丛
“神树”和“树神”
避邪厌胜的“神木”
“木为变怪”
“树神”“木妖”与秦汉人的生态环境观念
3. 《月令》与秦汉人的生态秩序意识
《月令》:“时禁”和“时政”
“时序”原则
作为制度史料的《月令》
走马楼“人皮”简与《月令》的对读
水资源的保护
4. 汉代居延边塞生态保护纪律档案
“吏民毋得伐树木有无四时言”
关于“四时禁”
军纪的背景:汉代居延的生态环境
生态纪律检查的记录
“四时禁”与“四时言”
5. 汉赋的绿色意境
汉赋的“草区禽族”写绘
生态史信息和生态观念史信息
生活和环境:汉赋作者的自然观
“天人合应”的生态意识
6. 司马迁班固生态环境观的比较
关于先秦时期人与生态关系的追述:马班生态环境观异同之一
关于灾异史的记录:马班生态环境观异同之二
关于灾异的理解:马班生态环境观异同之三
关于生态条件同社会经济的联系:马班生态环境观异同之四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马班生态环境观异同之五
八 生态环境与秦汉社会历史
1. 政治文化重心形成和移动的生态环境背景
陆海之地·天府之国:秦与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生态优势
王莽的东都规划及相关生态环境形势
建都河洛:亲近东方新兴经济区的选择
2. 气候变迁与移民运动方向的转换
“宜西北万里”
边民内流
3. 气候变迁与农耕区和畜牧区区界的摆动
气候变迁与民族势力的消长
农区和牧区分界的变动
4. 西汉时期匈奴南下的季节性进退
匈奴骑兵的秋冬季攻势
西汉中期匈奴南下的历史分析
汉与匈奴战争的季节规律
李陵悲剧
汉匈战争史考察的气候学视角
5. 秦汉气候变迁对江南经济文化进步的意义
“卑湿”“多贫”之国
江南的开发
江南经济文化进步的气候因素
由中原往江南的移民浪潮
江南文化地位的提高
九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的个案研究
1. 秦定都咸阳的生态地理学分析
秦都的转移:由林牧而农耕的进步
自雍徙都咸阳:从农耕区的边缘到农耕区的中心
始都咸阳:新的生态地理条件与经济地理形势八
2. 秦史的灾异记录
《六国年表》的灾异史料遗存
《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十二诸侯年表》保留的秦灾异史记录
灾异记录与秦人的历史意识
秦始皇时代的灾异现象
3. 秦汉长城的生态史考察
长城:生态区的分界
长城营造对于区域生态的影响
生态变迁与长城兴废
4. 汉代“海溢”灾害
“目前所知最早的海啸”
新莽“海水溢”
东汉“海溢”
海溢—海啸
“陨石—海啸”现象
灾难史视野中的“海溢”
5. 汉晋时期的“瘴气之害”
岭南“湿疫”
马援故事
“瘴气致死亡”:中原人的历史记忆
障气·瘴气
南方的“瘴”:东南和西南
关于所谓“冷瘴”
6. 说“上郡地恶”
“上郡地恶”与相关“人刍稾”制度
“刍”与“稾”
“地恶”的理解
生态环境与行政设置
生态环境与人口密度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与本课题有关研究论著目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