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幸福大道

幸福大道
作者:理查·葉慈
译者:鄭淑芬
出版社:時報
出版年:2013-02
ISBN:9789571357232
行业:其它
浏览数:67

内容简介

她們一生同樣追求幸福,兩姐妹卻走上淒離迥異的道路

「葛萊姆斯姊妹倆,都不會擁有幸福的人生。

後來回頭看,問題應該就從她們的父母離婚開始。」一九三○年,

葛萊姆斯家時年九歲的莎拉和五歲的艾蜜莉,面臨父母宣布離婚,

似乎註定日後兩姊妹不幸福的一生。

姊姊莎拉在芳華正盛的二十歲,遇到真命天子,在眾人的祝福下,

步入婚姻,並接連生了三個兒子。艾蜜莉不是不想結婚,

她也努力尋找對的那個人,無奈過盡千帆皆不是,找不到好歸宿。

她原本以為姊姊一直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卻意外看到姊姊滿臉傷痕,這才知道,這二十年來姊姊始終沒少挨打過。

理查.葉慈是美國戰後「焦慮年代」(Age of Anxiety)最好的小說家,

社會寫實筆觸細膩憂傷。這本美國戰後的寫實小說,

書中處處宣揚珍.奧斯汀「萬般皆下品,唯有結婚高」的箴言,

但是,到頭來,你會發現,不管從一而終或忠於自我,

當年華老去時,我們終究都只能抱著彼此痛哭。

......(更多)

作者简介

理查·葉慈:

一九二六年出生於美國紐約揚克斯市,

二戰期間曾加入美軍,戰後在雷明頓蘭德公司擔任文宣撰稿員,

六○年代曾為甘迺迪參議員撰寫演講稿。

一九五三年,他開始有得獎作品問世,

第一本小說《真愛旅程》獲提名一九六二年的美國國家書卷獎,

其後並入選美國《時代》雜誌2005年百大英語小說。

除此之外,他還有八部作品,包括三本小說,及兩本短篇故事集。

離過兩次婚,有三個女兒,於一九九二年辭世。

理查.葉慈是美國戰後最好的小說家及短篇故事作者,

評論界將之與費茲傑羅、契軻夫等大文豪並列。

......(更多)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人生如此,沒有誰比誰幸福 王安琪

----------------------------------------------------------

序文

人生如此,沒有誰比誰幸福

理查.葉慈(Richard Yates, 1926-1992)的第一部小說《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 1961)文筆細膩深獲好評,背景設在一九五五年,描述中產階級惠勒(Wheeler)夫婦和兩個孩子住在郊外社區,渴望共築幸福圓滿家園,但渴望也會幻滅,圓滿也有所欠缺。妻子April畢業於戲劇學校,夢想當演員,卻在一場社區表演當中出糗失敗。她的丈夫Frank每天穿西裝打領帶,擠火車進城上班,在單調枯燥的辦公室也發展婚外情。夫妻自視甚高,但現實生活畢竟充滿無奈,於是尋求突破困境逃避現實。妻子突發奇想,一心一意想要賣掉家園,移居夢寐以求的巴黎,一切準備妥當之際,妻子突然懷孕,自行墮胎不成,流血過多死亡,丈夫深受打擊,成為行屍走肉。這部小說二○○八年拍成電影也造成轟動,導演山姆.曼德斯(San Mandes)、演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和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都是當代上上之選,女主角還榮獲金球獎最佳女演員。

理查.葉慈的另一部小說《幸福大道》(Easter Parade, 1976)也頗受推崇,背景設在一九三○-七五年代,描述一對個性與命運迥然不同的葛萊姆斯(Grimes)姊妹,涵蓋她們過去四十五年歲月的生涯。姊姊莎拉(Sarah)漂亮出眾,高中畢業後早早出嫁,生了三個兒子,被丈夫毆打卻委曲求全,抑鬱以終。妹妹艾蜜莉(Emily)雖然從小活在姊姊陰影之下,但被環境訓練得獨立自主,大學畢業後成為職業婦女,幾段感情都未能成其婚姻,頗受挫折。整部小說屬第三人稱全知觀點,但觀點主要從妹妹的角度切入,從妹妹的眼睛看世界。姊姊走的是傳統婚姻的路子,妹妹遊走於婚姻之外,兩者形成強烈對比,但誰也沒有比誰幸福,因為那個年代女權運動方興未艾,女性意識尚未啟蒙,婚姻與感情仍是女人最大的挑戰與考驗。

兩部小說都著墨於人們追求渴望與理想,追求個人心目中的幸福,讀者眼看著書中人物幻想破滅、失意沮喪,但作者始終保持冷靜筆調,不卑不亢,不濫情不感傷,不慨嘆不嘲諷,依舊使用優雅簡潔而又行雲流水的文句,精準的交代故事情節與內容,呈現那個時代的社會觀念與意識型態。作者保持客觀,讓讀者自行感受見仁見智,讀者不免納悶:為什麼大家都跳不出自設的框架?為什麼現實世界充滿無奈?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好像白忙一場,這兩本小說的背景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爭摧毀人們的信心,讓人感慨生命何其脆弱,宗教失去了維護人心的作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因此這兩本小說多多少少也有存在主義的色彩與主題,大家都在突破困境追求幸福,但也都徒勞無功,兩本小說中的人物,好像沒有一個是完完全全的幸福美滿。作者似乎也在暗示,到底「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幸福大道》開頭第一句話就預示了悲劇的氣氛:「葛萊姆斯姊妹倆,都不會擁有幸福的人生,後來回頭看,問題應該就從她們的父母離婚開始。("Neither of the Grimes sisters would have a happy life, and looking back it always seemed that the trouble began with their parents' divorce.")」姊妹倆崇拜離婚後的父親,當然珍惜幾個月才見一次面的機會,小時候以為父親是紐約報社大人物,長大才知道他「只是個編輯而已」。反觀母親一輩子都在追求時尚氣質,夢想成為中產階級的有錢人,然而自不量力,借酒澆愁愁更愁,帶著女兒四處遷徙居無定所,最後病逝療養院。父親母親都不是事業有成的典範,都不是女兒認同的對象,姊妹倆只得自行摸索人生,了解自己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又沒有出類拔萃的才華。隨著故事發展,讀者看著她們成長,看著她們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姊姊很快的找到長期飯票,但為了維持婚姻的美滿假象,也付出昂貴的代價。妹妹也想如法炮製,但總是事與願違,幾次遇人不淑,讓她付出真心的幾位男士,畢竟都不是白馬王子,不值得託付終身,所以她表面上看來風流韻事不斷,事實上內心挫折打擊不小。

整部小說讀下來,看著書中人物都在逆境中掙扎,讀者一直企盼有所峰迴路轉或奇蹟出現,然而造化弄人、好事多磨,尤其是妹妹艾蜜莉,生命中遇見那麼多個男人,居然都未能終成眷屬。小說接近尾聲時,姊姊相夫教子積勞成疾得了肝病,雖然說是跌倒受傷而死,雖然毆妻事件籠罩謀殺疑雲,但更有可能是「哀莫大於心死」,而且姊夫很快再婚,娶了認識多年的一位寡婦,妹妹氣憤填膺也無可奈何。妹妹對姊姊的美好回憶永遠停留在那張明豔動人的裱框照片,那張一九四一年復活節遊行時,姊姊穿著雇主借她的昂貴中國貴族婦女厚絲洋裝,戴著寬邊草帽,在第五大道精華地段上,讓公關室攝影師拍的宣傳照,姊姊和姊夫「在四月陽光下展現最甜蜜的戀情」,照片還刊登在《紐約時報》上,掛在姊姊家中牆壁,這也是小說原文書名The Easter Parade(編按:原文書名直譯為:《復活節遊行》,但中文版書名改定為《幸福大道》)的由來。光鮮亮麗的姊姊落得如此下場,讀者也會懷疑這樣的婚姻值得嗎?

小說結束時,愛蜜莉已經五十歲,對鏡攬照兀自感傷,最後論及婚嫁的男友棄她而去,連工作多年的公司也解雇她。失業多時的她窮苦潦倒,所幸姊姊三個兒子之一的彼得當了牧師,邀她去作客,尊重她禮遇她。來到外甥家門口,她突然情緒崩潰,語出驚人的大放厥詞,想像他們夫妻做愛的場面,嫉妒外甥「美夢成真」。此刻讀者恍然大悟,原來她自己一輩子追求的就是這種幸福美滿,偏偏幸福始終飄忽,好幾次越過她而去。愛蜜莉自知嚴重失態,提起行李箱轉身離去,然而外甥跟了上來,接過她手中行李箱,這個動作很有接納她的象徵意味,然後很諒解的說:「我想妳只是累了,需要休息。」整部小說從頭到尾的悲劇氣氛似乎在此刻沖淡了,「他現在用一種超然而審視的眼光看著她,比較像年輕機靈的精神醫師,而不是牧師。」這位牧師外甥的身分代表著宗教的救贖意義,又像一位精神醫師,撫慰艾蜜莉飽受摧殘的心靈,讓艾蜜莉從絕望中得到一絲希望,艾蜜莉回答:「對,我累了。」艾蜜莉辛苦闖蕩了一輩子,總算有人體恤,是該休息的時候了。艾蜜莉感慨的說:「我已經快五十歲了,而我這輩子從來沒有搞懂過任何事。」生命的意義何其撲朔迷離,凡夫俗子有誰搞懂過?小說結尾的一句話令讀者深感安慰、充滿希望,外甥說:「來,妳要不要進去見見家人?」回歸家庭溫暖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作者將小說原文書名定為《復活節遊行》,「復活節」是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十字架後第三天復活的日子,象徵「重生」與「希望」,作者用意可見一斑。

王安琪(東吳大學英文系專任教授、台大外文系退休兼任教授)

......(更多)

读书文摘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