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是苦闷的镜子,我们由此照见自己
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代表作。文学活动始于爱伦·坡,师从小泉八云、夏目漱石
100年前鲁迅翻译此书,并作为自己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课的教材
书中观点深深影响了郁达夫、丰子恺、周作人、田汉等人,并风靡中文圈
瞿提?歌德!淮尔特?王尔德!扫清年代障碍,鲁迅的文采+精准的译笔可以同时有
收录编校者导读、译名对照表、鲁迅初版引言、《晨报副刊》上登载的翻译手记
——————————————————————————————————————
【内容简介】
《苦闷的象征》不仅系统讲述了人间苦与文艺创作的关系,也曾是一个时代的情绪出口,点亮了众多“出了象牙之塔、走上十字街头”的青年。
厨川白村将文艺作品的本质概括为:“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即,苦闷的象征。
本书以1929年日本改造社《厨川白村全集》第二卷为底本编校。
——————————————————————————————————————
【编辑推荐】
★ 写给创作者,创作就是苦闷的象征。
创作时如何才能从“心”到“形”表现出自我和个性来,描写藏在自己的胸中的心象。
★ 写给鉴赏者,鉴赏就是苦闷的共鸣。
读者、观众并不是文学艺术的门外汉,而是构筑艺术作品完整流动的重要角色。
★ 写给经常思考“活着的意义”“为何感觉苦闷”“文艺有什么用”的人。
人无法经历他人的生活,但可以辨认出自己的同类。文艺作品便是这样的镜子。
★引经据典,融合世界多位作家、心理学家、艺术家的美学观点和创作理念,剖析“苦闷”如何成就了艺术巅峰:
世人说我是幸福的人,但我却度了苦闷的一生——歌德
惟在游玩的时候,人才是完全的人 ——席勒
表现乃是艺术的一切——克罗齐
看客因“悲剧”哭泣,因此洗净他郁积纠结的感情——亚里士多德
★ 创作观点依然适合现在,尖锐而清醒:
“情话式的游荡记录,不良少年的胡闹日记,文士生活的票友化,如果全是那样的东西在我们文坛上横行,那毫不容疑,是我们的文化生活的灾祸。因为文艺决不是俗众的玩弄物, 乃是该严肃而且沉痛的人间苦的象征。”
......(更多)
[作者]
厨川白村
くりやがわ はくそん
1880.11.19—1923.9.2
学者、文艺评论家。
本名厨川辰夫,生于京都市,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在镰仓遭遇海啸不幸逝世。文艺评论作品《苦闷的象征》是其代表作。此外,《近代文学十讲》《出了象牙之塔》等作品都对当时的日本和中国的文艺界乃至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
[译者]
鲁迅
1881.9.25—1936.10.19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翻译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和重大成就。
[编校者]
陈智仁
青年学者、日语翻译。
......(更多)
第一章 创作论
一 两种力
二 创造生活的欲求
三 强制压抑之力
四 精神分析学
五 人间苦与文艺
六 苦闷的象征
第二章 鉴赏论
一 生命的共感
二 自己发见的欢喜
三 悲剧的净化作用
四 有限中的无限
五 文艺鉴赏的四阶段
六 共鸣的创作
第三章 关于文艺的根本问题的考察
一 作为先知的诗人
二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三 短篇“项链”
四 白日的梦
五 文艺与道德
六 酒与女人与歌
第四章 文学的起源
一 祈祷与劳动
二 原始人的梦
附录一:鲁迅先生手记
附录二:译名对照表
......(更多)
凡是不为道德和法律所拘囚,竭力来锐敏自己的感性,而在别人以为不可口的东西里,有能寻出新味的人生的享乐者,我以为就是着味觉锐利的健康的人,就是像爱食物一样,爱着人生的人。
梦又如艺术一样,是一个超越了利害、道德等一切的估价的世界。寻常茶饭的小事件,在梦中就如天下国家的大事似的办,或者正相反,便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也可以当作平平常常的小事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