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和王炎围绕电影议题所做的七次深度对谈。通过鲜活犀利的思想碰撞与文字交锋,他们将个体记忆与银幕现实置于20世纪这一动荡多变的历史长流中,向读者揭示出作为一种特殊叙述语言的电影在“书写历史”与“呈现记忆”的过程中带来的谜题、反思、挑战以及寄望。我们将看到,对历史的叙述也是对未来的勾勒,是打开未来想象的钥匙;最终,电影同我们一起不断返归未来。
......(更多)
戴锦华,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任教11 年,1993 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开设《影片精读》《中国电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曾在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访问。专著十余部,被译为多种语言出版。代表作有《浮出历史地表》《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涉渡之舟》《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
❀ ❀ ❀
王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多年海外经历,往来于中美学界从事教学与研究。著有《小说的时间性与现代性——欧洲成长教育小说叙事的时间性研究》《奥斯威辛之后——犹太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美国往事——好莱坞镜像与历史记忆》《穿越时间的纵深——从耶路撒冷到纽约》。发表文章百余篇。
......(更多)
写在前面 戴锦华
一 光影再现历史
上编 电影如何书写历史
下编 作为历史的未来
二 美国电影中的政治
上编 美国政治“双城记”
下编 金融风暴中大而不倒
三 反恐电影之喻
上编 “反恐时代”与“好莱坞出品”
下编 重访被遮蔽的历史
四 从胶片到数码
上编 电影已死?
中编 “后胶片”美学
下编 电影文化的未来
五 已经怀旧?
上编 经典译制片的神话
中编 大片来了
下编 电影文化的沙漠化
六 冷战间谍片
上编 无形的战线
下编 后冷战价值的消解
七 人文、电影遭遇网络
上编 大众解体与欣赏分众
中编 “作者死亡”与知识转型
下编 人工智能与想象未来
后 记 王炎
......(更多)
我想这正是全球60年代遗产的显影:弱势群体、弱势身份获得了道德正义性与合法性。但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面向:身份政治作为批判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组成部分,一旦丧失了大的包括阶级斗争在内的政治依托,性别与种族的维度很可能甚至也很容易被收编,被挪用为一种无害的表象。
网络时代是分众时代,权威垄断的知识不断遭遇挑战,多元与多义才是共识。因此,阐释不再是挖掘一般人看不到的深意,而是照亮被有意遮蔽的东西,即权力精英通过学科建制、经典化以及各种权力关系有意掩盖与遮蔽的现实。这样一来,阐释就变成福柯意义上的揭露权力关系与真理意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