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还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影响吗?沉迷电子媒体的人可能爱上阅读吗?人文教育在当下究竟还有没有必要?不读书的人读起书来,会发生什么?
《纽约客》记者大卫·丹比厌倦了各种口头争论,决定亲身前往学校寻觅答案。他用两年时间,驻扎在美国三所不同高中的文学课堂上,记录了各位老师如何温柔地敲破学生们的保护壳,引领他们进入充满道德困境、意外事件、金钱、亲情、失去和死亡的成人世界;也记录了孩子们如何在尴尬和困惑中逐步进入文学文本,思考世界和人性的复杂,也摸索自己究竟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重燃文学之火:在阅读课上思考自我与社会》展示了几个生动的案例,以此呈现了让文学照进生活的诸多可能性。
☆ 去课堂上,探索文学阅读的意义
《纽约客》记者大卫·丹比用两年时间,驻扎在三所高中的文学课堂上,记录了不同孩子进入与探索文学作品的过程,以及他们如何借助文学思考自我和社会;也描绘了魅力超凡的教师如何激发学生们的生命活力,以及课堂上发生的各种戏剧性场景。在追踪文学课堂的过程中,丹比探究了文学阅读对人产生的巨大影响。
☆语文课,原来还能这么上
人文教育没有标准答案。这本书里的文学教师们相信阅读可以塑造自我,他们为学生制定高难度的存在主义阅读书单,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温柔地敲破学生们的保护壳,斩断其精神上的脚镣和铁链,引领其进入充满困境和意外的成人世界,学习独立思考,并与文本、与他人建立真实的对话和联结。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得以重新打量人文教育的可能性。
☆文学如何帮助我们成为自己
在文学教育中,学生绝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生生的主体。大卫·丹比生动地记录了各式各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生活课题。他们是在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正在经历充满困惑的青春期,面临着各自的原生家庭问题,习惯用自嘲和迟疑掩饰自己的不安。在文学课堂上,他们自由地去探险、去猜想、去自相矛盾,通过将自我与文本相匹配,他们斩断枷锁,创造了新的自我。
☆学习批判性地思考世界和自我
本书中的老师们引导学生阅读的,是一份非同寻常的、具有存在主义色彩的经典书单,包括赫胥黎、奥威尔、黑塞、冯内古特、陀思妥耶夫斯基、贝克特等作家的作品,其中涵盖了众多与我们的自我和所处时代息息相关的主题,比如自由、身份、权威、技术、娱乐、梦想、死亡、集权、战争……在跟随课堂故事的同时,我们也在学习批判性地思考世界和自我。
......(更多)
大卫·丹比(David Denby)
1943年出生于纽约,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和前影评人,评论及文章主要发表在《新共和》《大西洋月刊》和《纽约客》上。代表作为讲述自己中年时重返大学阅读人文经典的《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
......(更多)
前言 文学教育还能发挥作用吗?
第一章 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九月,比肯高中,第一堂高一文学课
第二章 社会和自我,哪个更可怕?
九月,比肯高中,福克纳和霍桑
第三章 暴露脆弱与愤怒
十月,比肯高中,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白诗
第四章 将被动改写为主动
十一月,比肯高中,语法、句法和主题句
第五章 要快乐还是要真实?
十一月,比肯高中,赫胥黎和数码禁食
第六章 政治意识和语言意识
十二月和一月,比肯高中,奥威尔
第七章 文学阅读的量变到质变
一学年,马马罗内克高中,自主选择和进阶阅读
第八章 发出我那野蛮的咆哮
一月,比肯高中,讽刺、恶搞和戏仿
第九章 生活不止一把钥匙
二月,比肯高中,科尔贺和黑塞
第十章 喜剧与悲剧密不可分
二月,比肯高中,冯内古特
第十一章 为什么而活,如何活
三月,比肯高中,维克多·弗兰克
第十二章 穿过贫穷、混乱和不公
一学年,希尔豪斯高中,轮流阅读和课堂演讲
第十三章 书和书总是相连
春季,马马罗内克高中,莎士比亚和难度排序
第十四章 与另一个自我对话
四月和五月,比肯高中,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十五章 地狱既是他人,又不是他人
五月和六月,比肯高中,萨特和贝克特
后记 文学教育的力量
附录一 阅读书单
附录二 比肯学子的大学名录
参考书目
致谢
......(更多)
大多数伟大的想象性作品会让你在自己家里感觉像个陌生人。最好的小说总能迫使我们质疑那些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当传统和预期一成不变时,文学会引发我们的质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