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以文类形构为视角)》鉴了西方的文类学理论,尤其是德国学者提出的“作为文学-社会制度的文类”以及由此形成的以制度的解构与建构为基础的文类史研究的构想。作者张丽华分别从报刊、翻译、小说形式以及小说话语四个层面,来共时地考察清末至五四的“短篇小说”的文类形构过程:通过对形构“短篇小说”这一具体文类的文学制度与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的考察,将这一文类兴起的过程充分历史化,从而有效地将“文学革命”的线性逻辑,转化成一种将晚清与五四纳入同一个文学时期的结构性的视野,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起源的更复杂的历史性语境,并对文学史上关于“文学革命”的普遍性论述有所质询。
......(更多)
张丽华,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2001)、硕士(2004)、博士(2009)。2005-2007年曾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访问研究。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周作人研究、文类研究、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等。曾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更多)
前言
第一章 导论:文学革命与文类形构
第一节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第二节 以文类为视角
第三节 “短篇小说”作为文类:定义与研究策略
第二章 近代报刊与清末“新体”短篇小说
——以《时报》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时报》之“新体短篇小说”的兴起
第二节 新读者与新小说
第三节 媒体与文体
第四节 小说,还是时评?
第三章 文类如何翻译?
——晚清小说译介中的《域外小说集》
第一节 关于翻译体式——从吴汝纶、严复谈起
第二节 小说译介中的文类选择
第三节 《域外小说集》
第四节 文白与体类
第四章 形式的意味
——鲁迅与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确立
第一节 从“故事”到“小说”:作为文类寓言的《怀旧》
第二节 从安特来夫到“人的文学”:《狂人日记》的诞生
第三节 “反语”技巧及其他
第五章 从“说部”到“文章”
——新教育与“短篇小说”文类话语的建构
第一节 通俗教育视野中的“小说”
第二节 “小说”与“国文”
第三节 胡适《论短篇小说》的形成与传播
结语
附录一通向一种“参差对照”的史观
——对钱锺书、周作人之争的再思考
附录二西方文类理论及文类研究书目选列
参考书目
后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