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肖像》内容简介:什么是对一个人生命最简单也最平等的概括?看过德国摄影师瓦尔特那套著名作品“死亡肖像”的人,会回答:两张黑白照片。如果你捧着这部摄影集中文版《生命的肖像》,会觉得它可能是你看过最沉重的书,因为不算太厚重的书里竟承载着20多人的生老病死,而你必须直面他们濒临死亡时的瞳孔,以及死后安详的面容。
......(更多)
瓦尔特·舍尔斯(Walter Schels)
其实把他定义为肖像摄影师并不是十分准确,他的拍摄对象范围可以说相当广泛。如今的舍尔斯已经有71岁的高龄了。这位非常有天分的摄影师最初的职业是一名橱窗装饰师,工作的性质让他常常奔走各地。而在1966年,舍尔斯来到了纽约,为的却是当一名摄影师(纽约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很多摄影师都在这个地方找到了自己的梦想,有机会一定要去啊~~~)。1970年,舍尔斯回到德国,此时的他作为一名摄影师成功地活跃在时尚杂志、广告等领域。
说到舍尔斯的人像摄影,就要提一下他的一段职业生涯。从1975年开始后的许多年,舍尔斯开始在一家名为《父母》(Eltern)的杂志担任摄影,而拍摄的就是儿童肖像,从那时起,舍尔斯开始非常钟情于各种各样的面孔。
也许舍尔斯正式从儿童天真无邪的面孔中体味到了关于生命的种种感悟。而与“生”相对的便是“死”,虽然很多人并不愿与提到这一点。可能正是因为关于人类生生死死的想法,促成了日后那本轰动一时摄影作品集《生命的肖像》的诞生。如今舍尔斯拍摄过的面孔可以说不计其数,他的肖像摄影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摆造型,而是将人的个性以及意识通过面部表现出来,以明朗的呈现来打动人。舍尔斯曾说过一句话,“人必须看透表面现象”。而他表现内在的方式则是摄影这种直面的视觉形式。这使我想起了曾经介绍过的另一位德国女摄影师罗海塔·卢克斯(Loretta Lux),虽然表现对象不同,但他们的作品中有同样富有深意的面孔。其实正是有了跨越地域的语言障碍,才能使图像的感染力具有独特的魅力。
......(更多)
什么是对一个人生命最简单也最平等的概括?看过德国摄影师瓦尔特那套著名作品“死亡肖像”的人,会回答:两张黑白照片。如果你捧着这部摄影集中文版《生命的肖像》,会觉得它可能是你看过最沉重的书,因为不算太厚重的书里竟承载着20多人的生老病死,而你必须直面他们濒临死亡时的瞳孔,以及死后安详的面容。
“死亡肖像”是瓦尔特颇具争议的作品。摄影师花了近两年时间,在“临终关怀”慈善医院里,用镜头拍摄那些在这里“等死”的人。整套作品拍摄了34个人(中文版书中有删节)他们中有作家、警察、官员、工人、医生、银行家、农民、几岁的孩子甚至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他们的身份、年龄、工作、性格、社会地位各异,但却必须同样面临死亡。而瓦尔特采用最简单和一视同仁的艺术形式———两张照片:一张记录他们活着时的状态,另外一张则是他们死亡后的表情;一段文字:写下摄影师与女友每天陪这些人谈心交往过程中的难忘故事。《生命的肖像》涉及的每个人对于死亡以及人生的态度,无论是恐惧还是坦然,麻木或是清醒,最后都浓缩成两张照片与一段文字。图像对比的视觉刺激,加上细腻文字塑造的每一个死者的丰满形象,似乎暗示着人类不可能抗拒的“尘归尘、土归土”的命运。
......(更多)
这很奇怪,我在等一个信号,一个预示着发生了什么的信号。但是每次我睁开眼睛,一切还是老样子。
你们知道,我们对什么都不用再那么认真。如果明天我们死了,那我们就死了。如果我们还活着,那我们就活着。是的 在幡然悔悟以后,我们变得聪明了,我们有能力在任何状态下照顾好自己。因此我们什么也不在害怕。我们内心和谐,充满耐心地等待着完成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因为我们知道此后我们要去哪里。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所以我们说这是“活着时已经死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