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史的经典叙事
本书初版于1967年,40余年里不断修订而畅行不衰,是冷战史的一部经典之作。1980年商务印书馆引进翻译此书第三版,定名《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深受好评。
正如书名《美国、俄国和冷战》所揭示的,这是一本从美苏视角来解析冷战的著作。它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上溯19世纪两国的历史纠葛,下及2006年双方关系,以此论述了冷战的缘起、演变、结束以及对今日美俄关系的影响。
本书强调两国国内政治对于冷战进程的重大影响。美苏的意识形态、经济状况、领导人性格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对外政策。美国在这一点上尤甚。作者认为,美国在冷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主导性,故对其予以更为严厉的批判。
......(更多)
沃尔特·拉费伯尔(Walter LaFeber),当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先后获斯坦福大学硕士、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学位。1968年以来在康奈尔大学任历史学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美国的时代:1750年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国内和国外方面》(2nd, 1994),《不可避免的革命:美国在中美洲》(2nd, 1993),《巴拿马运河:历史视野中的危机》(2nd, 1989),《新帝国:对美国扩张的解释,1865—1998》(1963, 1998),《迈克尔·乔丹和新全球资本主义》(1999), 《死亡的赌注:林登·约翰逊、越南和1968年大选》。他还是《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美国对机会的寻求(1865—1913)》(1994,中译本由新华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作者。他所著《冲突:历史上的美日关系》(1997)获得“班克罗夫特”奖和“霍利”奖。
牛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翟韬、张静,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更多)
致中国读者
前言
第十版序
致谢
引言 历史的重负(1941年以前)
第1章 门户开放,铁幕落下(1941—1945年)
第2章 两个冷战宣言(1946年)
第3章 一个胡桃的两半(1947—1948年)
第4章 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中的“别样的世界”(1948—1950年)
第5章 朝鲜的战争:为了亚洲也为了欧洲(1950—1951年)
第6章 新问题和新面孔(1951—1953年)
第7章 别样的冷战(1953—1955年)
第8章 苏伊士运河的东西两边(1954—1957年)
第9章 新边疆和老难题(1957—1962年)
第10章 东南亚及其他地方(1962—1966年)
第11章 新的遏制:缓和之兴衰(1966—1976年)
第12章 从冷战到老式战争:里根和戈尔巴乔夫(1977—1989年)
第13章 新的世界秩序,还是分裂的时代?(1989—1993年)
第14章 后冷战时代分裂的世界:克林顿、叶利钦和另一个布什(1993—2001年9月11日)
第15章 颠倒的世界(2001—2006年)
译名对照表
出版后记
......(更多)
这位身材肥硕、满头银发的参议员正体现出这么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当美国人无力主导国际事务时,他们就倾向于成为政治上的“孤立主义者”;而当他们行有余力时,便摇身一变而为“国际主义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