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僅從麻風患者身上學到生命的韌性,也從醫師與救助者身上學到可貴的人性。在漫長的研究與書寫過程中,我發展出了一種信仰,我不知道它與宗教是否相似。我將自己當成一座橋梁,練習彎腰、承擔與跨越,因緣際會扮演起連結過去與現在、隱微與清晰、底層與公眾之間的研究書寫者角色。我有幸被人接納、聽其述說、見識歷史、體驗生活。既然幸運如我,無論有再多困難,我都得負重盡責地把這本書寫出來。
──摘自本書〈跋:黑暗中的熒熒燭光〉
人類學者劉紹華繼《我的涼山兄弟》,再次以廣受歧視誤解的疾病為鑿,敲開一段被遮蔽的歷史。
一般人聽到麻風,少有不覺駭然,此疾在患者外觀上造成的損害,有時令人怵目驚心,因此即使傳染力很低,卻仍長期背負沉重汙名。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前,中國原是麻風流行之地,卻在三十年後達成世界衛生組織的防治標準,擺脫疫情威脅。這項成就得來不易,彼時苦難叢生的社會主義中國,究竟是如何辦到?這是作者試圖解開的謎團。
劉紹華的漫長解謎旅程,始自二○○三年,她在四川進行《我的涼山兄弟》時,第一次踏入麻風村。此後十餘年,她走訪中國各地的麻風聚落和防治機構,一共正式訪問四十五位不同世代的麻風醫生。麻風醫生的身影穿梭全書,如同當年他們奔忙於國家政治與底層苦痛之間。他們的生命故事,交織出社會主義中國麻風防疫運動的後臺樣貌、乃至人道理想與革命現實難以兩全的矛盾掙扎。
單數、大寫的歷史敘事,往往充滿虛構和流失真相。何況,從一九五○年代毛澤東展開極權統治,到一九八○年代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其間巨變中國傷痕累累,官方對這段過往諱莫如深,更是緊控論述的詮釋權。本書以人類學民族誌方法為主,文獻爬梳為輔,勉力將歷史還諸沉默眾人,為時代留下複數的重要證言。
......(更多)
劉紹華,人類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領域主要從愛滋、毒品與麻風(漢生病)等疫病的角度切入,分析國際與全球衛生,理解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傾向,以及身處變遷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此外,亦從自然資源的治理變遷,研究環境、社會與政治經濟角力等議題。英文專書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及其譯寫而成的醫療民族誌《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群學,2013),獲得臺灣、中國、香港等地的諸多獎項肯定。
......(更多)
封面
學者推薦/黃樹民、梁其姿、錢永祥
書中主要提及的中國麻風醫生
導論
中國麻風防疫的初步成果
後帝國論述下的防疫運動
防疫歷史的再現
第一章 疾病隱喻與政治運動
麻風簡史
社會主義衛生運動
獨特的麻風防疫之路
第二章 進入社會主義的防疫建制
從宗教網絡到蘇聯模式
薪火相傳、開枝散葉
第三章 聚落體制化與防疫實驗
人民公社與集體化運動
集體化下的麻風防疫
縱橫交錯的防疫網
第四章 新手醫師的階級、性別與情緒勞動
醫士、醫學生與新手醫師
汙名下的情緒勞動
記憶的性別與階級
防疫工作再度轉型
第五章 文革動亂下的麻風防疫
政治狂潮與去專業化
醫療下鄉的挑戰與生機
科學主義與汙名政治
文革的下場
第六章 新國際主義下的變與不變
進入全球麻風治理版圖
新國際主義下的本土實作
全球化轉型中的弱點與焦點
第七章 最後的衝刺及餘緒
國際影響下的翻身與嘗試
教會重返巨變中國
重樹道德模範
麻風隱喻的變與不變
結語 歷史再現與生物政治
回顧與展望:兩層倫理反思
跋:黑暗中的熒熒燭光
書目
重要名詞
重要人名
版權頁
......(更多)
医疗专业的领导权也被夺走了。 只是,不论是红卫兵还是军队,多了主导权,也抢不走医疗知识。欠缺医疗专业的人掌握卫生领域的领导权,可能造成什么后果?
民初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倡行的科學主義,在中共建國後更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結合,造就了政治性高於科學性的形式主義教條,對麻風防疫產生正負交錯的影響。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