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疆”“界”的含义为何?
古人对先秦越国的认识来自何处?
秦朝县廷如何运作,其统治下的人民有何种身份?
古代早期的庶民怎样普遍获得姓氏?
……
“中国历史的南方脉络”再思考之作。在偏离南方的整体考察中,发现南方。
我反思“南方脉络”的提法及相关研究理路,逐步明晰了“追寻南方脉络”的意义及其潜在的“危险”——对于“以北方中原历史为主线索的中国古代史叙述”而言,它显然是一种强有力的批判工具,提供了中国历史叙述与研究的多元视角,从而丰富了对中国历史的全面认识;但它也可能只是一种“被找出”或“被发现”的历史脉络,而非“实然”的历史道路。
——鲁西奇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的代表性论文,分为“空间”“制度”“社会”三部分,着意于从整体上考察中国古代的空间、人群、制度与社会等问题。在“空间”部分,作者考察“封”“疆”“界”的含义,并分析“越”的历史空间内涵。在“制度”部分,作者描绘秦代县级行政机构的总体图景及其运行机制,考 察唐宋时期厢、乡里制度及新县的置立,关注王朝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度,也在意民间社会自生、内在的制度,诸如中国农田水利规章中体现的民约。在“社会”部分,作者关注被归属于某一阶层的人的生计与身份,探讨中国古代早期庶人的“名”与“姓名”,以及秦统治下人民的身份与社会结构。
......(更多)
鲁西奇,1965年生,江苏东海人。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与中国古代史研究,著有《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喜: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更多)
“中国历史的南方脉络”再思考(代序)
卷一 空 间
封、疆、界:中国古代早期对于域界的表示 003
一、“封”
二、“疆”
三、“界”
四、从“封”、“疆”到“界”
“层累、汇聚地造成的”地域古史系统——以先秦越国历史的叙述为中心 033
一、引言
二、先秦文献中越国史事记载的来源及其价值
三、《史记》关于先秦越国历史记载的史源学分析
四、《越绝书》《吴越春秋》关于越国历史叙述的虚与实
五、结语:“层累、汇聚地造成的”先秦越国历史
卷二 制 度
秦代的县廷 119
一、县廷长吏:县啬夫,令、丞,守及守丞
二、县廷政务机构:列曹
三、“受双重领导”的军事与司法机构:尉官与狱官
四、县属管理与经营机构:诸官
五、余论:秦汉间县廷体制的沿革
王朝国家的社会控制及其地域差异——以唐代乡里制度的实行为中心 164
一、问题之提出
二、“有版”羁縻州的户数、赋役与乡里
三、正州县中蕃胡夷蛮户的乡里编排
四、“开山洞”所置新县的乡里
五、唐代乡里控制方式的区域差异
唐宋城市的“厢” 210
一、问题之提出
二、晚唐五代洛阳、开封城的左右街使、左右军巡使与诸厢
三、晚唐五代节镇治所城市的厢
四、宋代都城(北宋开封府城、河南府城、大名府城与南宋临安府城)的厢
五、宋代地方城市的厢
六、余论:唐宋时期城市控制的实质
新县的置立及其意义——以唐五代至宋初新置的县为中心 310
一、问题之提出
二、唐前期置立的县及其区域类型
三、唐中期置立的新县及其置立原因
四、唐后期析置新县的新动向
五、五代十国至宋初在军镇场院基础上置立的新县
六、“向外扩大”与“向内充实”:置立新县的意义
宋代农田水利规章的结构及其成立——以《通济堰规》为中心 428
一、问题之提出
二、《通济堰规》的内容与结构
三、水利规章形成过程中的“官”与“民”
卷三 社 会
中国古代早期庶人的“名”与“姓名” 459
一、庶人的称名方式及其变化
二、庶人名的书写
三、庶人称氏及庶人“姓名”之成立
四、庶人“名”与“姓名”的文字化及其意义
秦统治下人民的身份与社会结构 515
一、吏卒
二、黔首
三、徒隶
四、秦时人民的身份与社会结构
中古早期中国南方地区普通僧人的生计 558
一、䢼亭湖庙的财物
二、渔人与山民
三、广州客、会稽市与建康的“南海商人”
四、乞索以自营
五、中古早期普通僧人生活的南北差别
......(更多)
换言之,宋代城市中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相对独立的民间社会以及多元的文化,都是以官府的有效控制为前提的,或者说是在官府的强力控制下发展的。在这个意义上,或者可以将宋代的城市界定为“官府强力控制下的‘自由’城市”,其性质,仍属于“中古政治型城市”,而并非“近代商业型城市”。
……丞、尉演变为令(长)的佐贰,各有所掌与属吏,这是秦汉间县廷的第二个变化。 ……狱史不再接收郡卒史的“垂直领导”,而成为县丞的属吏,乃是秦汉间县廷的第三个变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