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插图经典系列,名家名译名画
收录传世插画,精心打磨译本
巴尔扎克:“我作品中首要之作。”
溺爱长大的野心家闯荡巴黎,幻想借他人之力飞黄腾达,
正直老实的发明家安守内地,幻想凭一己之力赚钱养家,
两个无权无势但有才能有抱负的底层青年,何以一步步理想破灭?
巴尔扎克的醒世之书,揭示年轻人天真的幻想底下暗中兴风作浪的现实,将社会运行的真相、人的欲望、人性的卑鄙,一点点剥开给你看!
收藏级精致典雅装帧,随书附赠精美藏书票
编辑推荐:
一、我们为什么要看《幻灭》?
1.一窥社会机器最内部的结构,领略不同职业背后有多少种不同的奸诈。
《幻灭》的背景是19世纪前期的法国,从大革命起到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一个时期为止,这也是巴尔扎克所处的时代,经历了“政治上或明或暗的波动,金融和政治的勾结,官场的腐败,风气的淫靡,穷艺术家的奋斗,文艺思潮的转变”。
巴尔扎克身处这个新旧交替的时期,切身体会着金钱具有妖魔般意义的物质主义时代:他自己三年经商,负债十万法郎,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结果却比先前贫穷一百倍;他自身的经历让他知道每一张汇票或借据的背后都是用尽阴谋诡计的斗争。巴尔扎克已经窥见到了社会机器最最内部的结构,并反映到自己的作品里,所以恩格斯说:“我从巴尔扎克那里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加起来还要多!”阅读巴尔扎克的《幻灭》,我们得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本质,譬如:
•书店老板怎么不花一个钱,一年内出一二十种作品(见“第五种书店老板”)。
•报刊老板怎么不花一个钱,白到手一份周报六分之一的股份,还担任它的经理和总编辑,拿六百法郎一月的薪水(见“药材商的用处”“另外一种记者”),再低价收回股份,坐等杂志高价盘出(见“敲竹杠”“弄神捣鬼”)。
•银钱业怎么大钱生小钱,二月出的三张一千法郎期票,到七月初就合理合法地滚到了四千零十八法郎八十五生丁(见“给付不出款子的出票人义务上一课”“一张五十生丁印花税票的射程和威力不下于一颗炮弹”);诉讼程序怎么被人有心滥用,至两个月后判决书送达执行时,欠款已达五千二百七十五法郎二十五生丁,利息另算,再加各种公费、讼费,总共竟欠到上万法郎(见“两个代理人怎样放火,杜布隆怎样从旁帮助”)。
因此,巴尔扎克不单是一个描绘他所处时代的法国社会的圣手,更是一个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洞观者:“他知道钱是怎么赚的,怎么亏的,怎么打官司,怎么飞黄腾达,怎么挥霍,怎么节俭,怎么欺人而又自欺。”(茨威格语)
2.走进巴尔扎克式野心建造的人性博物馆,洞悉人的欲望和人性的卑鄙。
巴尔扎克曾立下誓言:“拿破仑用剑未能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他用非凡的创造力建起一个世界,正如勃兰兑斯所言,他拥有自己的国度,就像一个真正的国家一样,有它的各部大臣,它的法官,它的将军,它的金融家、制造家、商人和农民,还有它的教士,它的城镇大夫和乡村医生,它的时髦人物,它的画家、雕刻家和设计师,它的诗人、散文作家、新闻记者,它的古老贵族和新生贵族,它的虚荣而不忠实的情人、可爱而受骗的妻子,它的天才女作家,它的女演员,它的成群结队的娼妓。这个世界成了后来无数作家的梦想,以致产生一个固定的文学词汇,就是“巴尔扎克式的野心”。
巴尔扎克野心勃勃创作八年完成的《幻灭》,正是这样一个世界的集中体现,其间各式人物轮番登场令人眼花缭乱,仅巴黎的书店老板,他就分析了五种类型,各自有着不同的手段和盘算。此外,我们可以见识到从巴黎到内地:“贵族是怎么空口白舌糟蹋人的”“报馆老板怎么弄神捣鬼叫人上当”“出版商怎么出尔反尔”“记者怎么敲竹杠”“同行之间怎么相互倾轧”“浪子怎么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痴情女演员怎么为情人牺牲自己”“知识界小团体在混杂的社会里进行着怎样的抗争”“父亲怎么阴损儿子”“代理人怎么出卖当事人”“副手怎么背叛自己东家”“纸厂老板怎么躲在背后不花一个钱,唆使竞争对手的父亲、代理人和副手使坏,直至给竞争对手送进监狱”“披着教士外衣的罪犯为什么要诱人堕落,又是怎么得逞的”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精彩纷呈的故事,让你遍览人的善恶美丑,悲欢离合。
《幻灭》是巴尔扎克名著中篇幅最大的一部,仅仅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就能进入由他打造的人性博物馆,感受人的各种欲望和人性的不同卑鄙,且每一种都有着深刻的复杂性。茨威格认为巴尔扎克对人的理解要远远超过维克多·雨果、拉马丁等作家,“他的这些伟大的伙伴只是寻找罗曼蒂克的东西,使人崇高、恢宏壮阔的东西,而他还善于发现并且表现人身上那些残忍、渺小、卑下、丑陋、隐蔽、暴戾的东西”。《巴尔扎克传》的作者莫洛亚认为这正是“巴尔扎克的智慧”,“也许是辩证法要求每一种思想都有自己的对立面”,所以罪犯在他笔下也有着雄辩的口才,对社会的阴暗面进行着咄咄逼人的讽刺抨击,明明是诱人堕落却好似打抱不平,以致读者产生一种既欣赏又厌恶的复杂感情;而“他之所以像诋毁恶魔一样冷酷地摧残天使,也许更不留情,是因为他在最优秀的人身上看到了命运的冷酷”。我们在阅读《幻灭》的时候,也会感到自己很难不被披着教士外衣的罪犯说服;每当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年轻主人公一次次落入别人的陷阱,再怎么责备他们的天真无知,也挡不住一阵阵的悲凉感袭来。正因为展示了人性如此非同寻常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巴尔扎克的世界及生活其中的人物拥有了跨越时空的力量,能让不同时代的读者都被深深吸引,也给读者留下不小的“后遗症”,阿尔贝·贝甘说:“人们不能从他(巴尔扎克)带我们进去的世界全身而退,因为在每一页里,人们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人们面临深渊,感受着不安,走到了尘世的尽头。”这种后遗症对作家的打击更大,以致叶兆言说“我常常不知不觉地陷入痴想,头昏脑涨,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因为有了伟大的巴尔扎克,我们可怜兮兮的脑袋瓜里,我们那支胆战心惊的笔,还能够制造出一些什么样的小说来,我们还能怎么写,这个命题将折磨我们一辈子。”
3.青年人天真的幻想何以破灭?巴尔扎克写给青年人的醒世之书。
《幻灭》里的两个主人公都是初入社会的青年人:一个是幻想去巴黎飞黄腾达的诗人吕西安,出身贫穷但被溺爱长大的他经不住名利、享乐的诱惑,更习惯把别人的牺牲当作理所当然,所以总想借助情妇、同行甚至敌人的权势往上爬,为此不断出卖自己的天赋和良心;每当有新的利益出现,他可以迅速背弃原先的靠山,最终在巴黎落得一文不名的下场,不仅自己走投无路,也害惨了家人、爱人和真正的朋友。另一边是留在老家醉心发明的赛夏,无论是面对耍尽心机、用尽手段的竞争对手、商人和诉讼代理人,还是面对自己的吝啬鬼父亲和副手,他可以说完全没有招架能力,正直老实的他不相信别人会作恶、会无情无义,结果一经交恶便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或许《幻灭》是36岁有过不少人生斗争经验的巴尔扎克写给年轻人的醒世之书,他透过两个年轻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警示年轻读者:年轻人有上进心,但也要懂得与自身的欲望作斗争,不要受贪欲驱使就随波逐流;年轻人做事专注,但也要认清和提防他人的卑鄙,要把社会和人的利害关系彻底研究过。
这对今天的年轻读者来说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有读者锐评《幻灭》为“大学生毕业打工建议读物”。不过,青年人之为青年人,或许就在于他充满天真的幻想,等到他取得足够的社会经验,天真的幻想终将破灭。巴尔扎克在《幻灭》中写道:“一个人大半生的时间都在清除少年时代种在脑子里的观念。这个过程叫作取得经验。”“幻灭”换个角度也是“取得经验”的过程,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巴尔扎克用《幻灭》这部小说将他的人生经验传达给世世代代的青年人,也希望有更多青年人能读到这部作品。
4.《幻灭》是巴尔扎克最具个人色彩的作品,阅读《幻灭》离巴尔扎克更近一步。
茨威格说,巴尔扎克是在最恶劣的困境中创作的《幻灭》,仅仅用了八天就完成小说构思,并写出了第一部分。因为要与时间和罚款赛跑,仿佛逼着巴尔扎克“以阴狠的鞭子把他的内心驱赶出来,并且把他最为隐秘的愿望、最为隐秘的危险也展露在他面前予以审视”。他用两个人物——大尼埃·大丹士和吕西安——来检视,身为一个作家,如果坚守良心、拒绝妥协,抑或如果经不起成名的诱惑、贪图享受,那分别会变成什么模样。
所以《幻灭》不仅能让我们看到巴尔扎克对他所处时代和社会最鞭辟入里的分析,也能让我们看到他如何完成了对自我的深度检视。正因如此,茨威格对《幻灭》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巴尔扎克“在他人生最为巨大的灾难时刻,他创作了最具个人色彩、最为了不起的作品”。而这个评价也符合巴尔扎克本人对《幻灭》的看法,他在给别人的信中称这部作品为“我作品中首要之作”。
如果读者对如何用一支笔征服世界的巴尔扎克感兴趣,阅读《幻灭》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二、为什么要读后浪插图珍藏版《幻灭》?
1.傅雷经典译本,《幻灭》被誉为其最后的杰作,兼备早中晚期众美。
在介绍巴尔扎克的作品方面,傅雷的译本最为读者熟悉,也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程代熙曾直言不讳地指出:“读过之前版本的巴尔扎克小说,再来读傅雷先生的译本,实在有爬出步步荆棘的幽谷走上康庄大道的感觉。”叶兆言也说过:“巴尔扎克的语言魅力,只有通过傅译才真正体现出来。是傅雷先生为我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巴尔扎克”;“譬如我,就是傅雷译本的坚定拥护者和受惠者,他译文中特有的那种节奏,那种语感,那种遣词造句的风格,都曾经深深地影响过我”。
傅雷翻译《幻灭》前后花了三年半时间,他与人通信时谈及翻译本书有多费神,但也因此“与书中人物朝夕与共,亲密程度几可与其作者相较。目前可谓经常处于一种梦游状态也”。由此可见傅译《幻灭》之出神入化,很难有人能出其右。罗新璋也认为《幻灭》傅译本兼备其翻译早中晚期众美,译笔明净,精审不磨,无愧于最后的杰作之称誉。
2.夏尔·于阿尔传世插图,完美诠释各色人物的个性特征。
后浪插图珍藏版《幻灭》收录了夏尔·于阿尔为法文原版绘制的50余幅插图,这些插图既有小说主要人物的单独画像,生动传神地传达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又勾勒了社会各阶层生活场景和次要人物群像,与巴尔扎克的文字刻画相得益彰。通过精心地图文搭配,能够降低大家的阅读成本,同时更好地跟书中的情节与故事共频,真正能让更多人读懂经典,爱上经典。不仅如此,设计师还翻遍夏尔·于阿尔为《人间喜剧》绘制的其他插图,为本书设计了充满巧思的双扉页和辑封页,更有隐藏细节等你来发现。
3.收藏级精致典雅装帧,随书附赠精美藏书票。
封面选用书中主要人物及故事场景,精心排布在书名两旁,结合书名部分如羊皮纸般参差不齐的边缘,整体犹如一幅展开的画卷,一下就把读者带进巴尔扎克构筑的世界。画卷以内采用黑白两色,强烈的对比能让读者更好地欣赏版画插画;为让画面更有立体感,封面选用有着纹理手感的大地纸,而中英文书名及巴尔扎克手写签名采用烫黑工艺,更具质感;画卷以外大面积烫金,不仅凸显了封面的层次感,也让本书更具收藏价值。封底搭配竖形腰封,附赠书中主人公精美藏书票,搭配与封面配色一致的黑色堵头布和金色丝带书签,打造收藏级传世名著。
内容简介:
《幻灭》主要讲述了在法国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新旧交替时期,两个有才能、有抱负的青年理想破灭的故事。年轻的野心家吕西安带着自己的作品闯荡巴黎,一心想着飞黄腾达。出身贫穷但被溺爱长大的他,经不住巴黎社会物欲横流的诱惑;为了转瞬即逝的名利和享乐,不惜一次次出卖自己的天赋和良心。每当有新的利益出现,他可以迅速背弃原先的同伴,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吕西安的好友和妹夫大卫•赛夏是个埋头苦干的发明家,单纯正直的他醉心发明却不知世道复杂、人心险恶,既算计不过虎视眈眈、贪得无厌的竞争对手和诉讼代理人,又提防不了父亲的盘剥、副手的背叛、舅子的拖累,最终被迫放弃理想,靠遗产过上慵懒的地主生活。
巴尔扎克耗费8年心血完成这部作品,将之称为“我作品中首要之作”,茨威格也认为这部巴尔扎克所著篇幅最大的作品是他“最具个人色彩、最为了不起的作品”。从这部作品里我们不仅能读到巴尔扎克对自己及其所处时代最鞭辟入里的分析,也能看尽巴黎社会众生相,将金钱至上的社会里隐藏的罪恶、肮脏的利益、卑劣的人性、扭曲的价值观,以及青年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遭遇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
名人评价:
我从巴尔扎克那里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加起来还要多!
——恩格斯
《幻灭》一书尽管只是当时巴黎的一个横断面,却是个全貌,世世代代有效。这是一本骄傲加愤怒的书,是个警示,不要由于缺乏耐心,受到贪欲驱使而随波逐流,遇到千重万重阻力也要保持坚毅顽强,越来越强。恰好总是在极端困厄的时刻,巴尔扎克找到真正的勇气来对待自己,恰好在他人生最为巨大的灾难时刻,他创作了最具个人色彩、最为了不起的作品。
——茨威格
傅雷的译本像高山大海一样让我深深着迷。在语言文字方面,傅雷是我受惠的恩师。巴尔扎克的语言魅力,只有通过傅译才真正体现出来。是傅雷先生为我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巴尔扎克。
——叶兆言
......(更多)
作者: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
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一生创作甚丰,著有91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巴尔扎克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在于他对典型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的细致刻画,并表达人物性格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发展。他所创作的诸多人物已成为文学史上不同类型人物的代表。
译者:傅雷(1908-1966)
汉族,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他一生把大量法文名著介绍到中国,影响深远。
插画作者:夏尔·于阿尔 Charles Huard(1874—1965)
法国著名插画家、版画家,曾在朱利安画室受训。1910年,他接受出版商路易·科纳尔的委托,为巴尔扎克全集创作插图,因规模庞大,与木刻家皮埃尔·古斯曼分工合作,1914年完成所有插图。于阿尔不仅绘制了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还首次表现了许多次要人物,并完美诠释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此外,他还为福楼拜、莫泊桑和勒纳尔等人的作品创作大量插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