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吕思勉所撰客观真实的《中国近代史》,描述了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成立之陷落、抗争血泪史,剖析了近代百年中国之大变局。著述规模恢宏,分析细致入微,是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了解、探研中国近代史的典范之作。
《中国近代史》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更多)
......(更多)
一 绪论
二 中西交通之始
三 传教之始
四 康雍乾三朝与俄国交涉
五 清代之盛衰
六 道光以前中外通商隋形
七 道光以前烟禁
八 烧烟及中英战事
九 江宁和议
十 鸦片战争之役评论
十一 五口通商后广东中英交涉
十二 咸丰戊午、庚申之役
十三 戊午、庚申和约大要
十四 中俄咸丰戊午、庚申两约
十五 同光中俄交涉
十六 嘉道咸同光之朝局
十七 各国立约交涉
十八 革新之渐
十九 日本立约及台湾生番事件
二十 英人《芝罘条约》
二十一 法越之役
二十二 英缅之役
二十三 英谋西藏
二十四 中日之战与马关条约
二十五 港湾之租借
二十六 戊戌政变及庚子义和团
二十七 俄占东三省及日俄之战
二十八 清末外交情势
二十九 改革政体之动机
三十 清之亡与民国成立
三十一 民国以来之政局
三十二 民国以来之外交
......(更多)
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一是没有一整套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反映广大民众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方针路线;二是缺少一个团结一致、才华横溢的精英领导集团;三是日益弥漫的腐败之风腐蚀了太平天国的制度和各级官吏,制度和官吏的腐败使太平天国成为弱者;四是一些具体事情上的重大失误,如偏师北伐、天京内讧等。
明清两代,所谓正途者,率由科举出身,科举本属良法,唯在唐宋时代,已不能尽切于实用,至明清又将前此分科,悉并为一,事实上科举已非普通人所能应,乃不得不放弃一切,而只看几篇四书文,而其所谓四书文者,又别成为一种奇异而不合理之体制。既四书亦不必真通,而其体制,却颇足消磨精力,士人遂至一物不知。
盖官立学校,士多以利禄而来,私家所设之书院则不然,故其效较显著。然至讲学之风盛,而依附者咸为名誉之所归,则来者不复皆潜修之士,重以党祸之激荡,遂至胥天下而有毁学之祸矣。
其更足以诏示吾人者,一国之危险,莫过于理智之丧失,言论不得自由。感情用事之时,非有力者则无意见陈说之可能,而难有所补救,全体民众殆将成为疯人社会。政事之中对外问题,尤其激起情感。吾人所当留意者,对于政府之外交,不能囿于无根据之宣传,而必全国一致之说,终当审其是非利害,而为有条件之赞同也。
宋受外族之蹂躏,夷夏之观念严,理学之发达,士大夫之胸襟益狭,终见灭于蒙古。
“经过四次的御前会议,西太后乃于五月二十五日向各国同时宣战。到七月二十日,董福祥的军队连同几万拳匪,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仅杀了一个德国公使,连东交民巷的公使馆都攻不破。” 慈禧还挺慎重的,开了四次会才决定宣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