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历史》为《语言史》、 《写作史》和《阅读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上自标记最初演变为符号,下迄当代电子文本出现,笔锋所及,充分展现了阅读历史的全貌。作者首先描述了古代的诸多阅读形式,阐释了认知不同书写系统及文字的方式,继而追溯了中国、日本、美洲等地的阅读形式及其发展,考察了其阅读行为迥然各异的方方面面。
中世纪,欧洲及中东的阅读创意频生、不断演进:默读和礼拜诵读兴起,眼镜广为使用,阅读成为大众教育的核心内容。及至印刷术诞生,社会对于阅读的态度得以彻底转变。当时,书籍贸易急剧增长,读者群体空前壮大,阅读内容日新月异,单页时报、新型报纸以及公共读物相继兴起,印刷字体的不断演进对文本的易读性产生了积极影响。18、19世纪,教育领域掀起了大规模的改革,全社会致力于普及文化,书籍贸易再度焕发活力,公共图书馆从无到有,室内照明得以改进,阅读材料开始有了性别差异。作者还对公共广告、教会及国家的禁书目录、黑人阅读等问题给予了关注。
作者预计,随着个人电脑、手机、网络的进一步普及,阅读交流不久会超越口头交流。在《阅读的历史》最后一章,他考察了“视觉语言”以及有关大脑处理阅读行为的现代理论,探究了新一代读者将以何种方式塑造阅读的未来,同时指出有必要对阅读的真正内涵进行全新界定。
......(更多)
史蒂文·罗杰-费希尔,新西兰奥克兰波利尼西亚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语言史和古代书写系统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代表性著作有“语言史》(1999)和《写作史》(2001)。
......(更多)
阅读总是有别于书写,书写必须把口头语言转换或解构为表征符号,故以声音为先,而阅读则以意义为先。事实上,阅读能力和书写技巧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阅读不仅仅是给字母赋予声音,那知识底层次的。从根本上来讲,阅读关于意义。从较高的认知层面来看,阅读无须借助任何声音,它所能传达的唯有意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