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人的命题,讨论的是历史学如何建立动态的眼光,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中把握变化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为什么历史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呢?那是因为,历史是由无数人和人所结成的群体所推动的。而人本身是不断变化着的。钱穆先生说过,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他说的就是历史与 人的关系。离开了人,离开了人事的变动,不仅制度变成了没有生命的条文,历史也会被杀死。
但是,无论是历史学里的人,还是政治学里的人,都不是直观意义上的生命个体,人被转化成为分析的特定视角和范畴。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里的“人”更多的是作为机能的分析要素,而文学里的“人”更多的是生命体验本身。
——孙 歌
本书由著名学者孙歌在系列讲演基础上整理修订而成,集合了作者近几年在思想史研究中新的工作进展与突破。全书包含三个内在互相关联的章节,第一章从认识论角度重新讨论了“普遍性问题”,认为新的普遍性所对应的知识实践方式,不是将讨论抽象化,而是通过深化对于具体性、特殊性讨论,进一步开放差异性,在具体的层次建立连结。第二章处理了日本战后知识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史学者书写的《昭和史》一书展开的论战,触及了历史书写如何处理人的问题。第三章讨论了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理路,抓住沟口对于“自然”“心”“公私”的讨论,指出沟口对于中国历史动力与众不同的把握能力。
全书保留了演讲时的即兴和口语化表述,并有意通过大量的事例,将较为抽象的问题拉到日常生活以及较为具体的学理层面展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三个章节看似内容迥异,其实内里相通。所有的讨论都旨在在认识论的层面打破二元对立和静态的思考习惯,建立可转化的、动态的思维模式。这一点不仅仅彰显于作者重点对认识论的推进过程,也同样体现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之中。
......(更多)
孙歌,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政治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一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竹内好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文学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台湾人间出版社,2010)、《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三联书店,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等。
......(更多)
代序 浅谈李贽与鲁迅 薛 毅 1
第一讲 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 1
一、为什么关注普遍性问题 3
二、重新讨论关于“普遍性”的问题 12
三、进入差异:关注特殊性本身 22
四、建立新的普遍性感觉 30
五、“无名者”的界定问题 38
六、关于动态思维的提示 50
第二讲 历史与人 61
一、“昭和史论争”的基本轮廓 62
二、论争的基本结构及内容 75
三、偶然性与必然性 95
四、关于丸山政治学 112
第三讲 中国历史的“向量” 128
一、沟口中国思想史的历史背景 131
二、沟口雄三的李卓吾 139
三、从“天理自然”到“万物一体之仁” 154
四、《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的论述结构 167
五、明清法制史研究提供的思考契机 179
六、《三民主义》的历史性 190
后 记 204
......(更多)
只有结合具体的政治过程,探究在什么样的状况之下,正当的警惕性转化成了过度的猜忌心,要细致地确认这种微妙变化的具体条件,大清洗这一历史事件才有可能作为今后引以为戒的教训形成积累。 p114
当你只研究偶然性问题的时候,这个偶然性的事件如何向其他的事件开放? p97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