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是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一场著名的师徒之争,影响了两千多年的西方文明进程
这本书应该成为哲学基础课程的标准读物,应该列在每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的“必读书籍”清单上。——《福布斯》
阅读本书是理解西方两年多年历史的绝佳方式。——《图书馆杂志》
一部宏大的知识史……展示了柏拉图的理念如何兴衰起伏,启发了伟大的艺术、高尚的理论,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极权政府;同事展示了亚里士多德看待世界的方式如何引导了科学和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犯下了极大的过失……风格轻松而充满热情,同时又有坚实的研究基础。——《柯克斯评论》
图书亮点或编辑推荐:
现代读者身上一般都带有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印记。他们对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早已习以为常。对于他们来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似乎只是两个模糊、遥远的人物。在政治正确的时代,他们成了典型的“已故白人男性”,是奴隶制和压迫女性的辩护者。
本书要展示的,正是那个活在我们身上,同时也活在我们周围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影响力无与伦比,不仅反映在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中,也反映在每一项抽象的制度设计中,包括我们的大学教育体系,我们的实验室制度,我们的政府机关,以及互联网。他们甚至帮助我们最终把人类送上了月球,探索人类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本书认为,西方文明史上重要的社会、政治、宗教和哲学思想变革,几乎都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两种思想倾向之间的斗争和融合。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伟大的思想家们纷纷站队,或吸收柏拉图理念论(理想主义)的养分,或以亚里士多德代表的经验主义(现实主义)为武器,或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展开了一场争夺西方文明精神之主导权的斗争。作者用生动的叙述、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展示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遗产如何塑造了这个世界,勾勒出西方文明发展的线索。
阿瑟·赫尔曼将用他生动有趣的叙述带你踏上一段西方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知识和文化之旅。
内容简介:
柏拉图:世界为何如此存在?
亚里士多德:如何适应现存的世界?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受苏格拉底教导,主张超越凡俗现实,追求更高的精神真理。亚里士多德生在医生家庭,坚持认为经验观察是获得知识的真实途径,人要学会适应现实。师徒二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哲学方向,并展开持久的竞争,对西方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刻画了这场哲学竞争的发生及其后两千多年的发展。师徒二人及其后世支持者(或敌人)的博弈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石,塑造了西方文明的核心特征,并使之保持活力。本书涵盖从古希腊、罗马帝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直到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及主要哲学思想家的思想,是了解西方哲学文化演变的重要读物。
......(更多)
阿瑟·赫尔曼(Arthur Herman),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霍普金斯大学史学博士,曾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访学。20世纪80—90年代在美国天主教大学、乔治城大学、乔治梅森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现任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7—2009年,他作为第一个非英籍人士被任命为苏格兰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赫尔曼的著作主题宏大、史料扎实、文笔生动,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畅销不衰,深受各界人士的推崇。除本书外,赫尔曼还著有:《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甘地与丘吉尔:抗争与妥协的政治史诗》《拼实业:美国是怎样赢得二战的》《美国战士:麦克阿瑟大传》等。
陈常燊,哲学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西方哲学,著有多部哲学专著,译著有《维特根斯坦》《合理性问题》等。
孙逸凡,四川大学世界史博士,大学讲师,已出版译著《罗马帝国档案》《近代史讲稿》。
......(更多)
目录:
序 言/1
开场白 柏拉图学园/5
第一章 第一个哲学家 /13
第二章 理性之魂 /23
第三章 神的心灵 /37
第四章 医生之子 /51
第五章 好公民,抑或哲学王?/69
第六章 后继者们:希腊化时期的哲学/87
第七章 知识就是力量 /99
第八章 灵魂中的洞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罗马 /117
第九章 光中之舞:罗马的末日与新柏拉图主义的诞生 /135
第十章 基督降临: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 /155
第十一章 基督与帝国:走向天国之城 /173
第十二章 探究精神:亚里士多德的反击 /191
第十三章 天国的和谐:柏拉图在中世纪 /209
第十四章 巅峰时刻:阿拉伯人、亚里士多德与圣托马斯·阿奎那/227
第十五章 剃刀之刃 /245
第十六章 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和自由的悖论 /263
第十七章 创造性的升华: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柏拉图 /283
第十八章 经院哲学的黄昏:宗教改革与亚里士多德的衰落 /303
第十九章 天堂的秘密:柏拉图、伽利略和新科学 /323
第二十章 上帝、国王,以及天才时代的哲学家 /341
第二十一章 戴着假发的亚里士多德:启蒙运动的文化1359
第二十二章 推倒重来:柏拉图、卢梭与大革命 /379
第二十三章 “情感就是一切”:浪漫主义者的胜利 /399
第二十四章 维多利亚时代的十字路口:黑格尔、马克思与密尔/421
第二十五章 自然的尺度:达尔文、进化与亚里士多德的神 /441
第二十六章 看不见的世界:物理学、相对论和新世界图景/459
第二十七章 意志的胜利:尼采与理性之死 /477
第二十八章 常识国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美国例外论 /495
第二十九章 战争的世界:暴力世纪中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515
结论 从洞穴到光明 /535
致 谢 /545
注 释 /547
参考文献 /601
索 引 /623
......(更多)
然而,洞穴比喻揭示了一个更加残酷的真理:大多数人情愿待在洞穴里。我们的周遭世界和既有制度反映了这一点。就像格劳孔认识到的那样,当有人挑战人们钟爱的幻象——弗朗西斯·培根称它们为“种族假象”,尤其是他们周遭的一切都要崩塌时,人们会感到气馁甚至愤怒。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