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讨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世界抹平的今天,人类各种族间的冲突却呈愈演愈烈之势,现代人对归属感的需要也变得空前迫切,焦虑感与孤独感成为心头的梦魇,挥之不去。阅读本书,既像是在读历史,又像是在读预言。读历史,是作者30年前所点名的族群冲突点已经一一爆发;读预言,则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进行式的和未来式的族群冲突。
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人类的传播系统越来越普及化,对于该传播哪些东西却知道得越来越少;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对自己这颗行星上的同类却越来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类越来越得不到尊严,却越来越趋于分裂。面对世界资源与权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人类社会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 《群氓之族》是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有广泛的影响力,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来探讨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更多)
作者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Isaacs,1910-1986),30年代活跃于中国,曾任职《大陆报》,后主办《中国论坛》杂志。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执行委员,与鲁迅等人关系密切。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65年以后任政治学教授。1980年曾到中国访问,拜访宋庆龄、丁玲与茅盾等人。28岁即写成探索1925-1927年中国革命的经典作品《中国革命的悲剧》,其间曾赴挪威访问托洛茨基。此外著有《亚洲殊无和平》、《心影录——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和印度形象》、《以色列的美国犹太人》等。
......(更多)
中译本序本书对族群本质提出新的解构(乔健)/1
原版序 族群认同的先知(白鲁恂)/3
自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哈罗德·伊罗生)/7
第一章 姆庇之家/13
第二章 雪人/4l
第三章 部落偶像/59
第四章 身体/7l
第五章 名字/99
第六章 语言/127
第七章 历史与起源/153
第八章 宗教/187
第九章 民族/217
第十章 新多元主义/253
推荐一 读历史,也读预言(李亦园)/271
推荐二 两种时间意识(石之瑜)/273
译后记 从“民族”到“国家”(邓伯宸)/277
译名对照表/280
......(更多)
尼格罗天生就只能靠着二手的视觉来看这个世界 —— 一个没有给他真正自我意识的世界,只让他通过别个世界的眼光看到自己。这真是一种奇特的感觉,双重的意识,永远都是靠别人的眼睛在看自己,拿别人那把调侃、轻蔑、可怜的尺来度量自己。 —— 一个人可以感觉到两个“自己”,两种互不协调的追求,在同一个黑色的身体里面,两种理想在交战,却又拼命地不让那个身体被撕裂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