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关于洛阳从繁荣走向衰败的历史记忆!看时人笔下的洛阳市井百态,感受独属于北魏的文化魅力。
更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全新翻译!打破传统“原文-注释-翻译”的模式,采用“原文-译释”模式,将注释、翻译、背景知识、考古成果等融合在一起,文字流畅,更方便读者理解原文。
部分章节末尾设置“拓展阅读”,结合近年学术研究成果和考古成果,补充相关知识,如永宁寺遗址、洛阳水利系统、佛陀“相好”与魏晋时的人物形象等。
书后配备辅助阅读、内容丰富的附录。书后附录有“北魏职官制度”,按照《洛阳伽蓝记》中政府机构的排布顺序详细介绍了北魏时期的职官制度;另有“北魏帝王世系表”“主要人物表”“北魏大事年表”三种表格,帮助读者快速厘清书中人物、事件的关联。
整体设计风格参考了画像砖拓片,封面选择“魏红”,一种牡丹花色,苏辙有诗曰:“魏红深浅配姚黄,洛水家家自作塘。游客贾生多感概,闲官白傅足篇章。”
随书附赠“洛阳伽蓝图”一份,精美手绘,四色印刷,还原书内多处细节,可与本书对照阅读。
分裂的政权、频繁的战乱和民族的融合与冲突,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乱世”。彼时佛教大盛,与道教、阴阳五行等中原本土信仰交相辉映,思想、文化、艺术反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和繁荣。
多年战乱后,作为洛阳城的“遗民”,杨衒之踏上了这座城市的废墟,不由悲从中来。为记录下这座“圣城”的往昔之盛,杨衒之写下《洛阳伽蓝记》,希望梵声能在文字中留存。全书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塑造了一个立体的洛阳——既有当年佛光照耀下的繁盛,又有战乱中的破碎与衰退。
与传统历史书写侧重不同,杨衒之的笔触生动且充满个性,书中不仅涉及与当时战争、政治相关的细节和盛大的宗教活动,更描述了许多世俗的场景,如士人的宴会辩论、生活中的奇闻异事。在杨衒之笔下,瑶光寺的尼姑因战乱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受尽羞辱;复生的儿子被父亲避如蛇蝎,却受到棺材铺老板的热烈欢迎;南北两地士人间不断爆发激烈的辩论……种种生活细节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日常交往,感受那个时代的复杂与动荡。
由于《洛阳伽蓝记》的记载遍及洛阳城内各处,因此其中的部分描写难免给人割裂、零碎之感。有鉴于此,本次重新翻译《洛阳伽蓝记》时,我们并未按照传统的译注模式,而是在逐句翻译原文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史实、轶事,方便读者将此书提及的人、事与正史、笔记等相参照,以便读者能勾勒出更完整的北朝洛阳图景。
杨衒之志怪、志人的文字就像一块琥珀,保存下洛阳这座城市于辉煌走向衰败的那一刻。我们常会揣测杨衒之下笔时的所思所想,但合上这本书时,你的一句感叹或许就是最好的回答。
......(更多)
龚文静,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古政治史。
为什么选择翻译《洛阳伽蓝记》?
️因为发现书中记录的不一定是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或事件,但都是映射出当时政治、文化或意识形态的果实,同样绚烂。希望能将这些淹没在历史中的边缘人的声音带给大家。
在翻译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原书内容太广泛,不仅涉及政治、军事,更有佛教传播、商业发展、女性书写等诸多层面,为了能多角度将事件还原到同一个视野中,在翻译的过程中补充了大量的史实、轶事、典故等。
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发现?
️有时会觉得杨衒之笔下的小人像游戏“模拟人生”中的人物,有自己的生活和情绪。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不带任何目标,随意翻开一页,就可以开始“观察”洛阳人的一天。
......(更多)
序
译者说明
原序
卷一·城内
永宁寺
建中寺
长秋寺
瑶光寺
景乐寺
昭仪尼寺
胡统寺
修梵寺
景林寺
卷二·城东
明悬尼寺
龙华寺
璎珞寺
宗圣寺
崇真寺
魏昌尼寺
景兴尼寺
庄严寺
秦太上君寺
正始寺
平等寺
景宁寺
卷三·城南
景明寺
大统寺
秦太上公寺
报德寺
正觉寺
龙华寺
菩提寺
高阳王寺
崇虚寺
卷四·城西
冲觉寺
宣忠寺
王典御寺
白马寺
宝光寺
法云寺
开善寺
追光寺
融觉寺
大觉寺
永明寺
卷五·城北
禅虚寺
凝圆寺
闻义里
郭外诸寺
附录
《洛阳伽蓝记》与北魏职官制度
北魏帝王世系表
主要人物表
北魏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更多)
于是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胜数。及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取, 朝臣莫不称力而去,惟(章武王)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 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侍中何少,对曰: 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