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中国美术史学家高居翰1989年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研究生专题研讨班和1991年哥伦比亚大学班普顿(Bampton)讲座的演讲稿件基础上扩充而成,后整理成书。没有了讲演形式的时间限制,本书文字部分已经大大地扩展。讨论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宋末以来画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从社会经济角度观察中国绘画从早期到晚期的重要转折。本书作者潜心研究中国艺术几十年之久,出版了许多关涉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著作。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中国古代的画家及其作 品作了审视。作者从大量历史文献中汇集丰富的资料,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画家的创作实践,包括他们创作作品的环境及环境背后的诸多因素,从画家的生计、创作动机、图画的用途、获取画作的途径、买画付款的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画家及其风格等方面,对中国一些著名画家的日常实践进行介绍,从而让读者对他们及其画作有了较为真实、全面的认识。
本书作者指出:中国传统文人关于中国画的“本土记述”,创造了围绕他们主题的神话,生发出一些隐而不发的论题。而作者开始探索中国古代画家的日常,避开神话,改变对中国画的解读,特别是那些关于创作环境、艺术家意图,以及画作原始意涵与功能等方面的推论。本书将继续沿着这一方向并试图收集多种来源有关中国画“难以言说之事”,探讨画家们如何谋生与从事其艺术的问题。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调整我们对中国艺术家的印象”“画家的生计”“画家画室”“画家之手”,并附有详细注解与索引。本书实为国外艺术研究者解读中国绘画的精品之作,读之耳目一新,深受艺术启发。
......(更多)
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美国学界著名的中国绘画史专家。曾长期执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艺术史系,并担任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艺术部主任。
他出生于美国加州,1950年获加利佛尼亚伯克利大学东方语言系学士学位,主要追随已故知名学者罗樾(Max Loehr),修习中国艺术史。1952、1958年高居翰分别获密歇根Ann Arbor大学艺术史系硕士和博士学位。高居翰曾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服务近十年,并担任该馆中国艺术部主任。他也曾任已故瑞典艺术史学者喜龙仁(Osvald Siren)的助理,协助其完成七卷本《中国绘画》的写作计划。自1965年起,他开始任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艺术史系,负责中国艺术史的课程迄今,为资深教授。1997年获得学院颁发的终生成就奖。重要作品包括《中国绘画》(1960年)、《中国古画索引》(1980年)及诸多重要的展览图录。他还书写了一套五册的中国晚明绘画史,其中第一册《隔江山色:元代绘画》、第二册《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第三册《山外山:晚明绘画》均已陆续出版。1991年,高教授又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版普顿(Bampton)讲座之邀,发表研究成果,后整理成书《古代画家的日常:传统中国艺术家的工作与时日》。
高居翰是最早将海外汉学研究与德国传统的艺术史研究相结合并取得成功的艺术史家,其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 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融会了广博的学识与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典范。
......(更多)
在宋末(13世纪晚期)以后,绘画理论中的雄辩言辞,以及用于评价画家成就的正面术语,大部分都适用于业余爱好者,而没有发展起真正相应评价专业画家的方法。
至少在有教养的中国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坚决主张,认为在所有体面的事务范围内,必须区分开业余兴趣和职业化行为,并且绝对地偏好前者。隐藏在这一“业余理想”背后的论点是,业余受好者经过修养的心性,会不期然地或根据儒家的正确原则做出超出专门技能之上的决定,同时还会免受物质利益低级动机的干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