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精装)这类书已有许多同类著作出现。优秀的也为数不少。其中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余冠英先生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长期作为大学文科的教材,影响尤为广泛。这些书各有其成就和贡献,因而深受称道。但是,由于一则新的材料在不断出现,再则人的认识在单日益深化,时至今日,再写一部能反映当前研究水平的中国文学史的任务,已提上议事日程。
......(更多)
1、前言
2、导论
3、概说
4、第一章 《诗经》
5、第一节 《诗经》概貌
6、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7、第三节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8、第二章 历史散文
9、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10、第二节 《左传》
11、第三节 《国语》
12、第四节 《战国策》
13、第三章 诸子散文
14、第一节 孔丘与《论语》
15、第二节 墨翟与《墨子》
16、第三节 孟轲与《孟子》
17、第四节 庄周与《庄子》
18、第五节 荀况与《荀子》
19、第六节 韩非与《韩非子》
20、第四章 屈原与楚辞
......(更多)
就当是诗歌作者的认识说,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把诗歌作为舆论。……另一类是强调诗歌的抒情性。这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希望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再有一种是为了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由此言之,当时作者对诗歌的要求大抵不外两项: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求得自己的安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