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富强之路的财政逻辑 刘守刚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延续,那么历史上王朝兴衰背后的财政原因是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那么两千年帝国国家治理的智慧与教训有哪些?
《中国财政史十六讲》一书,不以传统的史料堆积为主要内容,也不以简单的时空框架为安排形式,而致力于运用财政政治学理论来重新阐释自商周直至当代的财政史料,从而以财政的视角揭示中华国家的发展规律,通过将财政思想演变与财政制度实践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揭示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的秘密以及向现代转型的艰难路径。
......(更多)
刘守刚,男,1971年生,江苏建湖人。2000年、2004年分别从上海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史专业毕业,分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与法学博士学位,2007年从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1年起至今,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财政史、财政思想史与财政政治学。已出版《中国公共生产探源与政策SHOU*选择》《西方立宪主义的历史基础》《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家财帝国及其现代转型》等专著,以及研究生教材《财政经典文献九讲》,并在《管理世界》《财经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更多)
第一讲 导论
第二讲 概念与理论
第三讲 从城邦到帝国进程中的财政国家
第四讲 家财型财政在*帝国的成形
第五讲 帝国初兴时期财政理论的反思
第六讲 *帝国的衰亡与财政救治
第七讲 “税地”财政在第二帝国的实现
第八讲 国家生存竞争下第二帝国的财政创新与失败
第九讲 帝国成长时期财政思想的争论
第十讲 第三帝国成熟而低弹性的财政收入体系
第十一讲 第三帝国消极主义职能观支配下的财政支出体系
第十二讲 第三帝国不断集权却难以理性化的财政管理体系
第十三讲 晚清财政转型与工具性国家变革
第十四讲 目的性国家的变化与财政转型在民国时期的失败
第十五讲 新中国现代财政构建与国家转型的进展
第十六讲 中国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
参考文献
......(更多)
在财政管理上,第二帝国的遗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鉴于第一帝国及晚唐五代的教训,以宋为代表的第二帝国,实行了高度集权。另一方面,国家不断地改进暴利性资源的管理,来谋求财政收入的弹性。就前者而言,其成功之处在于地方再也无力反抗中央,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但其失败之处在于地方政府能力嫉妒弱化,没有财力兴办公共事业,更加无力抵抗外来入侵。就后者而言,对暴利性资源管理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这是财政改革的常规,自有其有利之处。但不利之处在于,各级官府及官吏可利用这一机会大肆盘剥百姓,以至于削弱了国家的民众支持基础。
如何能够动态地生财?从现代财政的眼光看,主要的途径有四个方面:(1)通过发展生产,差U给你造经济增值,这样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民众增加财富;(2)通过市场交易行为,使政府与民众之间因资源交易而增加双方的效用;(3)通过商品深化,将政府手中原来未投入市场的资源转化为商品,由此获得收益;(4)通过财政管理的加强,将财政负担落实在有负担能力者(富户)身上,在不增加普通民众负担且富人牺牲不大的同时,增加财政收入。
特别地,“重农抑商”本来是商鞅这样的法家学者的主张,但后来却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并进而成为帝国的正统经济思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