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先生曾言:“辛亥革命后的山重水复是‘五四’运动兴起的背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后有国共合作,而后有五卅运动,而后有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它的伟大意义将这样历史地表达出来。”这段话是本书的思考缘起,提供了理解五四运动的钥匙。
本书希望打破五四研究由来已久的“北京中心主义”和“革命消解主义”,从“地方视野”出发,展示中国各区域,尤其是江浙地方上五四运动发生、拓展、延续的机制;中心对各地方强度有别,路径多样的影响和地方人士那些不能被中心消解的主体性和被中心激发出的主体性。同时,本书也希望立足“长程革命”,考察“五四”的剧本和“五四”的舞台,揭示干革命者、说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的实际人生和身心演变,以在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中真正理解“五四”。
......(更多)
瞿骏,1978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青年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化学会理事、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著有《花落春仍在:20世纪前期中国的困境与新路》《天下为学说裂:清末民初的思想革命与文化运动》《辛亥前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立干以扶枝: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基本议题十讲》等。
......(更多)
绪论 在地方的五四与长程革命中的五四
一 新文化如何“到手”
二 探索地方读书人的“主体性”
三 怎样从地方反观“中心”
四 长程革命的意义
第一章 新文化下行——五四在江浙地方的拓展
第一节 “下行”的受众
第二节 新文化“下行”的诸渠道
第三节 “下行”与地方读书人的关联
第二章 进退失据——五四大风中的地方老新党
第一节 五四大风何以蔓延
第二节 老新党对新文化的适应
第三节 老新党对于新文化的排拒
第四节 老新党的观念之滞与生活压力
第三章 觅路的小镇青年——钱穆与地方的五四
第一节 新思想如何“坌至涌来”
第二节 “逐月看《新青年》”之后
第三节 “重温旧书”的内与外
第四章 钱穆为何不革命——“长程革命”中主义的地方传播
第一节 《宥言》无关河上肇
第二节 钱穆与主义的地方传播
第三节 主义传播的“南北差异”与“南方特征”
第四节 谁能走向革命
第五节 钱穆疏离革命的思想理路
第五章 吴宓怎样理解“新文化”——释读《新文化运动之反应》
第一节 《反应》如何引发“反应”
第二节 从《反应》看吴宓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与理解
第三节吴宓、《反应》的时代“尴尬”
第六章 “学衡”老师辈、学生辈与五四的延展
第一节 从“两军对垒”到“多方互动”
第二节 “信息落差”中的老师辈与学生辈
第三节 革命年代里的学生辈与老师辈
第七章 助产“主义时代”——以《中国青年》为例
第一节 《中国青年》的定位问题
第二节 《中国青年》的“推广周知”
第三节 《中国青年》的“读者阅读”
第八章 一个五四青年的国民革命——以江绍原为例
第一节 瘟疫传言的政治化
第二节 国民革命与五四精英
参考文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