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在新时代面对新问题新现象发出的时代强音
全书共分6卷,卷一,世界之思,23篇。卷二,历史之思,40篇。卷三,社会之思,23篇。卷四,文化之思,27篇。卷五,智慧之思,43篇。卷六,人生之思,36篇。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辨析,重申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基本立场等等之外,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对当前学术界和社会上的一些新问题新现象作出回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反思,对中国道路的反思等等。从结构安排上来说,书稿是由一系列随笔式思考笔记根据相同的主题连缀而成。这些思考笔记有长有短,但基本上都是完整、扎实小文章。有的长篇相当于论文。可以看出,作者对相关主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有自己一套自洽的理解,有自己独立的见地。
......(更多)
陈先达,男,1930 年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著有《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被肢解的马克思》《问题中的哲学》《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哲学与文化》等,著作及论文曾获“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优秀著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吴玉章著作奖等。2015 年出版《陈先达文集》14卷, 2016年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近年来,出版《伟大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十五讲》《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必修课》《一位“85”后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更多)
自 序........1
卷一 世界之思..............5
1. 世界与世界观.............7
2. 世界观与人生观..................9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0
4. 再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4
5. 为什么会有唯心主义哲学............... 16
6. 世界存在于哪里?............20
7. 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21
8. 客观性与主观性...............22
9. 硬心肠和软心肠............22
10. 形而上与形而下..............24
11. 联系与信息..........27
12. 规律性与因果性............27
13. 认识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30
14. 事物矛盾与逻辑矛盾.............31
15. 本质与功能.............33
16. 事实与价值...............34
17. 事实与哲学...............38
18. 是什么,为什么............39
19. 哲学是历史性存在..............41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中的变革.............. 45
21. 时代精神的精华...............50
22. 哲学与答案............51
23. 对象化意识与自我意识......... 57
卷二 历史之思..............59
1. 历史观为什么重要?..............61
2. 历史和历史观............62
3. 历史观与历史.............63
4. 镜子与影子...............65
5. 镜鉴的价值...........66
6. 历史与人..........67
7. 再谈历史与人...............69
8. 历史研究与文学描绘..............71
9. 历史的前台和后台...............72
10. 历史的意义............76
11. 历史事实和历史意义........79
12. 历史学与历史哲学..........83
13. 历史哲学..........90
14. 历史和历史规律................91
15. 历史教训和历史规律..........93
16. 历史细节与历史情节................97
17. 历史决定论的误读................100
18. 历史的目的.............102
19. 历史存在于哪里...........102
20. 历史和历史的书写..............104
21. 再谈历史和历史书写...............108
22. 历史与研究历史.............109
23. 历史研究中的诠释..........109
24. 历史研究和研究者............110
25. 历史事实与历史史实........111
26. 历史与语言............114
27. 历史事实.............115
28. 历史学科中的历史学家.............117
29. 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118
30. 历史学有预见作用吗?.......119
31. 历史与现实............120
32. 再谈历史与现实..............123
33. 为什么不能超越历史来创造历史.............125
34. 中国史官制度与历史顾问委员会...........126
35. 传统与认识............128
36. 旧东西与新东西..........130
37. 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131
38. 历史偶然性............133
39. 历史与眼界...............133
40. 不能忘记历史............134
卷三 社会之思...............137
1. 社会的可理解性...........139
2. 经济的最终决定作用.......141
3. 生产方式与科学技术.............141
4. 不能只讲生产力..........146
5. 中国必须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147
6. 劳动观点的重要...............152
7. 实践与实践对象.........157
8.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158
9. 改良与革命.............158
10.国民党中为什么有么有投降派.............159
11. 战争与政治制度...............160
12. 社会的分裂..............160
13. 规章制度的产生............163
14. 社会进步应该包括道德进步...........163
15. 不存在抽象的公平正义.........165
16. 不能用道德衡量财富.......166
17. 不能以人性善恶作为制定道德与法的依据............166
18. 对中国道德的不同评价..........170
19. 马克思主义不是唯成分论.........170
20. 历史评价中的学者与人民........173
21. 罗素的误读..........174
22. 社会和思想................175
23. 民族精神的主体........176
卷四 文化之思...........179
1. 文化问题.............181
2. 文化发展规律...........182
3. 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规律.................186
4. 民族性格与文化..............189
5. 文化的时代性........192
6.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中华文化..............194
7. 中国传统文明不可能结束...................195
8. 文化复兴与文化复古.............195
9. 百家之中何以儒家独尊............196
10. 关于“道”...............197
11. 传统的继承..............198
12. 天人合一.............198
13.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199
14. 西方人和西方价值观............200
15.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201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1
17. 价值观............203
18. 文化与日常生活..........204
19. 镜鉴与自鉴.........205
20. 思想改变的难度.........205
21. 论洗脑与启蒙...........207
22. 信仰...........208
23. 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209
24. 伟大.............210
25. 风格............210
26. 人心不古.............211
27.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14
卷五 智慧之思.........219
1.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221
2. 哲学是普惠的智慧...........225
3. 智慧是相通的..........228
4. 再谈智慧相通.................230
5. 智慧存在于生活中..................231
6. 什么是哲学.............232
7. 哲学的方式...........238
8. 哲学与闲暇和惊奇..............239
9. 哲学的味道.....................240
10. 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241
11. 哲学的重要性.........242
12. 哲学的功能.............243
13. 思想的本质.............244
14. 哲学家与哲学搬运工...........246
15. 哲学与哲学史.............246
16. 专门知识与哲学..........247
17. 智慧与真理..........249
18. 道与理...........250
19. 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道路.........251
20. 理论与实践.............252
21. 真理不能有逻辑矛盾...........253
22. 旗帜鲜明.........255
23. 矛盾论与实践论.........256
24. 实践经验的不可替代性...........257
25. 言近旨远........258
26. 无用与有用..........259
27. 两种认识论研究方法..........260
28. 论问题..............261
29. 要注重悟..........263
30. 见解............264
31. 想象力.........268
32. 不要害怕辩证法..........269
33. 辩证的否定............270
34. 偶然性........271
35. 解释与文本.............272
36. 概念化与概念思维................272
37. 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273
38. 熟知与真知..........273
39. 偶然性...........274
40. 见微知著............275
41. 两种角度..........275
42. 底线思维...........276
43. 因果与迷信...........276
卷六 人生之思.........277
1. 人:哲学中最大的难题...........279
2. 人性............281
3. 人心与人性............284
4. 人与天使.............286
5. 人性中的善与恶.........286
6. 人与动物.............286
7. 生命的意义.........287
8. 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287
9. 人的超越性..........289
10. 精神的超越性.........290
11. 立功与立言...........291
12. 生命与信仰.........292
13. 天地人.........292
14. 人与神...........294
15. 人是社会存在物.............295
16. 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297
17. 我与我们不可分..........302
18. 人的个体性与关系.........304
19. 自由与责任...........305
20. 论自由.........306
21. 幸福.............308
22. 内在幸福与外在幸福..........309
23. 人是文化的凝结..........311
24. 唯物主义与信仰..........312
25. 信仰和理想........................313
26. 活在当下.......314
27. 命运..........314
28. 选择与后果............315
29. 习惯决定命运............317
30. 习惯和理想...........321
31. 生与死..............322
32. 上帝与人性............324
33. 学术自由与独立人格...........324
34. 怎样看待死亡..........326
35. 积极辩证法与消极辩证法........327
36. 人生断想.................327
余论 谈谈我的治学方法...............330
后 记...........333
......(更多)
......(更多)